站群导航

AQI

  • 轻度污染
  • 中度污染
  • 重度污染
  • 严重污染

——新中国成立75周年白城市国民经济发展综述
2024-10-18来源: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白城市人民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历经多个历史时期,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迅速提高,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抢抓东北全面振兴重大机遇,大力实施“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压奋进新征程、攻坚克难求突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75年来,白城市从实际出发,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发挥优势,经受挑战,综合实力不断提高;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金融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经济总量不断攀升。1949年,白城市地区生产总值为0.8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6元。1978年时,白城市GDP为5.92亿元,年均增长6.7%,人均GDP为349元,年均增长3.7%。改革开放之后,白城市利用自身交通枢纽的条件,经济蓬勃发展,1984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亿大关,2003年突破百亿大关,2023年白城市GDP达到592.65亿元,年均GDP增速达9.3%(按可比价计算),人均GDP40199元,年均增速达8.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白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在不断转变。新中国成立初,白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工业与服务业为辅,三次产业比重为71.1:13.0:15.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41.1:31:27.9调整到2023年的27.7:18.8:53.4。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新中国成立时,白城市财政收入仅为394万元,1978年时,全市的财政收入增加到了0.69亿元。改革开放后,全市全力发展经济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和财税体制的改革,白城市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分别在1988年,2005年突破亿元和十亿元大关,2023年全市全口径收入达到55.3亿元。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政府财政保障范围也不断调整,更加强化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重点保证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

金融行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白城市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仅为2万元,到1978年时已经发展到2671万元,年均增速高达27.1%,2023年时,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已达到1365.1亿元,真正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二、农村经济长足发展,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农业生产持续向好。75年来,白城市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1949年时白城市耕地面积为46.7万公顷,粮食产量为31.5万吨,到改革开放前期,白城市耕地面积为49.9万公顷,粮食产量达到65万吨,在耕地面积仅增长6.4%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翻了一番。改革开放之后,农业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不断转变,生产投入不断增加、重大增产增效技术推广、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防灾救灾措施有效实施,白城市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到2023年,白城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95.5万公顷,粮食产量达到580.5万吨,在耕地增长有限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增长17.4倍,年均增产4%,粮食安全得到切实保障。近年来,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农业生产基础不断加强,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到2023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30.2万千瓦,比1979年有记录以来的33.6万千瓦增加696.6万千瓦,增长20.7倍,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从新中国成立的49元增长到15717元,年均增速达8.1%。农业经济总量迅速提升,全市农林牧渔业全面、协调发展,农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49年2.4亿元增长到308.3亿元,年均增长6.8%。

三、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

工业总量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白城市有35家国有工业企业,131家集体工业企业,1949年白城市工业总产值仅有1900万元。到1978年时,工业总产值已达到7.1亿元。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过四十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特别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不断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能源,农副食品加工业,汽配,纺织,冶金建材,医药等重点产业,全面提升了产品结构,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2023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34.1亿元。经济效益稳步提升。75年来,白城市工业在保持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持续提升,运行质量持续改善,提质增效成果明显。分阶段来看,1979-1997年,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3.8亿元增至26.8亿元,年均增长11.5%。利税总额由0.5亿元增至0.6亿元,年均增长1.5%;1998-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21.1亿元增至704亿元,年均增长21.5%。利税总额由0.8亿元增至30.8亿元,年均增长22.5%。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达到较高水平。反映降本增效能力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达12.07%,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资产利润率达8.57%,反映工业生产产品已实现销售程度的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11.2天。

四、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投资建设不断加快。新中国成立初期,白城市投资建设项目主要以恢复社会生产为主,但是经济实力有限,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全市投资额仅为3223万元。改革开放之后,全市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更是推进“5+3”项目,专项债项目,采取项目集中开工,重大项目集中签约等多种方式,积极谋划和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加大项目开工力度,为投资增长不断提供新增力量,投资总量不断增大。投资主体多元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从国有经济一家独大逐渐变成了国资、民资、外资等多种投资主体全面发展的格局。投资领域扩大化。白城市在“十一五”期间开发了引嫩入白工程,是吉林省粮食增产百亿斤的骨干工程。第二产业投资从传统的纺织、汽配及食品加工制造拓展到了清洁能源、电气设备制造、石油、医药、汽车制造光伏发电等众多领域。投资效益惠民化。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投资进一步加大,同时普惠性持续增强,2010年珲乌高速正式通车,2015年施行海绵城市建设,2017年白城市长安机场建成通航,2017年长白乌高速铁路胜利通车。2018-2023年,全市投资累计完成973.53亿元,投资年均增长18.9%。

五、商贸市场繁荣兴盛,内需潜力充分释放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为白城市商贸的繁荣兴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3万元。到改革开放初期,白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21亿元,是新中国成立时的14倍。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体制由生产主导的计划经济转变由消费主导的市场经济,消费的增长拉动了各种产业的升级,促进了白城市各级产业的蓬勃发展。反映消费品市场发展规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屡创新高,在1992年、2006年、2011年、2015年分别突破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150亿元大关,2023年达到160.6亿元,比1981年增长了37.8倍,年均增长12.0%。截至到2023年末,全市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达144.5亿元,比1981年增长了55.9倍,年均增长13.4%,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81年的60.8%提高到2023年的90.0%。与此同时,随着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乡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及农民收入的不断上涨,乡村消费品市场发展势头也较为迅猛。截至到2023年末,全市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16.1亿元,比1981年增长了8.9倍,年均增长7.1%。消费者的消费自由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居民消费主体由以吃主体的保障性消费,向穿和用为主体的发展、享受性消费转变。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保障稳步加强

居民收入稳步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全市居民收入较低。1949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28元,1978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41元,年均增长3.5%。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分配结构的日益优化和收入渠道的多元扩展,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41元提高到2023年的78098元,年均增长11.3%。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29043元增长到78098元,年均增长10.4%。

民生保障持续加强。2023年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129家,农村养老大院246家。全市共有城乡低保对象12.49万人,共发放城乡低保资金4.87亿元。

就业市场逐步稳固。通过完善就业援助办法,加大对困难家庭的援助力度,全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15001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471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183人,登记失业人员期末实有人数13739人。

教育事业优质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白城市加大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工作力度,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着力提高全市人民整体科学文化水平。1952年,白城市仅有高中2所,在校生258人,初中7所,在校生2989人。经历七十余年的发展,截至2023年末,全市拥有高等教育学校3所,在校学生5464人;中等职业学校12所,在校学生6622人;高中18所,在校学生31155人;初中105所,在校学生37582人;小学97所,在校学生65874人;幼儿园264所,附设幼儿班136个,在园幼儿22596人;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560人。实现了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为白城市的社会发展培养了更多的人才。

医疗卫生不断优化。1949年,白城市仅有卫生机构19家,其中医院7家,床位40张,医生109人,护士15人。白城市医疗卫生工作经过75年的持续投入与建设。截至2023年末,全市拥有医疗机构1991个,其中医院5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6个,社区服务中心11个,乡镇卫生院92个;床位990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9687张;卫生技术人员1384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641人,注册护士6309人。有力地保障了白城市居民身心健康。

回顾白城市75年发展足迹,辉煌的成就令人自豪,展望未来,更觉任重道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白城市发展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性窗口期。全市人民将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返回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