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9日,在珲春市马滴达拍摄到的野生东北虎
野生东北虎、豹数量曾一度急剧下降
野生东北虎仅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和朝鲜。上世纪中叶前后,东北虎栖息地迅速萎缩。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评估结果,全球东北虎种群数量仅为360只左右,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东北豹的濒危程度比东北虎还要严重。东北豹也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半岛。进入20世纪,东北豹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迅速缩减,在上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这一物种时,种群数量已不足50只。进入90年代,情况进一步恶化,俄罗斯东北豹数量下降至30只左右,栖息地由原来的3处变为1处。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东北豹评估为“极危”物种,是最为濒危的猫科动物亚种。

2012年9月6日,在珲春西南岔拍摄的野生东北豹
2014年3月7日,在珲春保护区拍摄到的野生东北虎
初步实现了东北虎豹野生种群数量增加、分布区域扩展的阶段性保护目标
多年来,吉林省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始终把保护和拯救东北虎豹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先后建立以保护东北虎豹为主的保护区6个,面积达到33.8万公顷,初步实现了东北虎豹野生种群数量增加、分布区域扩展的阶段性保护目标。
一是省政府2010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东北虎、东北豹保护的通知》,明确将加强保护、划建东北虎豹保护区列入当地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落实责任,明确任务。
二是先后编制了《吉林省东北虎、东北豹保护行动计划》《吉林长白山东北虎、东北豹保护与栖息地建设工程规划》《吉林省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重大生态保护工程规划》《吉林长白山区老爷岭南部豹专项调查报告》《关于实施“中国东北虎和东北豹恢复与保护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议》,为科学保护、合理划建保护区奠定了基础。
三是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每年定期开展清山清套、打击滥捕滥猎专项行动,打造虎豹生存繁衍安全环境。
四是建立监测网络。与国家林业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野生生物学会(WCS)等国内外机构合作,在东北虎主要分布区布设红外相机3500余台,监测野生动物活动规律。在保护区重点卡口架设高清探头,加强入山人员管理,对盗猎行为进行监控,震慑了犯罪分子。
五是打通扩散通道。为确保东北虎豹在中俄间安全、通畅和自由迁移,主动协调有关部门提出改造中俄边防围栏等保护工程。同时,加强了保护地廊道恢复和整治,解决分散化、孤岛化问题,确保各保护区间的连通性。
六是建立协调机制。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边防部队某部建立了中俄边境东北虎豹及有蹄类动物资源监测协调机制,共同推进虎豹保护工作。
七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主动与国际虎豹保护机构联系,建立业务培训、技术交流常态化机制,相互考察学习,提高了虎豹保护科研水平。
2014年11月25日在马滴达拍摄的东北虎
一个稳定的、逐渐向长白山腹地迁移扩散的东北虎、豹种源已经形成
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与吉林省林业厅联合开展了10年定位监测,结果显示:吉林省野生东北虎、豹数量已由1998年的4至6只和3至5只分别增加到27只和42只(2012-2014监测数据),首次科学地证实了当前中国境内还残留野生虎豹种群。2013年11月,吉林省珲春四道沟记录到1只雌虎带4只幼虎的影像,这是记录到的首个完全在中国境内繁殖的东北虎家庭。2014年12月,在距离吉林市市区不足20公里的金珠林场发现东北虎足迹,这是目前记录到东北虎分布的最西端,一个稳定的、逐渐向长白山腹地迁移扩散的东北虎、豹种源已经形成。
2014年1月29日,在汪清兰家拍摄的东北豹
继续谱写美丽中国的吉林新篇章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在吉林省境内出现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好现象,关键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把保护工作做扎实;6月份,在民盟中央提交的保护建议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批示,野生东北虎、东北豹重返东北境内,反映出近年来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条件,遵循规律、完善思路、创新举措,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做好。
2016年1月29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提出,在大熊猫、东北虎的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国家公园,正式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提上日程。2016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7年1月31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印发〈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通知》(厅字〔2017〕6号),将吉林省东北虎豹保护工作納入国家战略,标志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展望未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吉林省将进一步加大东北虎保护力度,扎实推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继续谱写美丽中国的吉林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