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AQI

  • 轻度污染
  • 中度污染
  • 重度污染
  • 严重污染

——我省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观察

2025-01-07 07:29:21来源:

广袤松辽大地,创新大潮奔涌。

每个历史时刻,都是一帧生动、鲜活的画面,都书写着吉林人笃行不怠的接续奋斗,描绘出向新奋进、向高攀升、向强聚力的风貌,由此串联起“科技强”的动人图景——

截至2024年12月上旬,我省实现省内科技成果转化300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07.7亿元;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100户,同比增长14.2%;累计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10269户,同比增长41.1%……一组向上攀升的数据,如一朵朵耀眼浪花,翻涌于白山松水的发展浪潮之中。

科技,就像一根杠杆,总能撬动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新和变革。2024年,我省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开展科技创新“十大跃升行动”,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展示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姿态。

改革破题

让“新引擎”动能澎湃

深冬的吉林,寒冷的天气挡不住一场火热的“奔赴”——2024年12月23日,全省职务科技成果改革新闻发布会火热进行。

会上发布了《吉林省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转化模式改革、管理改革、市场化转化机制改革4个方面12条具体措施,其中有10条是我省首次实施,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发展障碍。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是一道时代的必答题。“《实施方案》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发展障碍,在全国率先提出从科技成果供给端、承接端和转化服务端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的文件。”省科技厅副厅长刘宝芳表示。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器”。

机制体制创新在解开束缚科技创新“细绳子”的同时,让藏在“深闺”中的科研成果“胸有成竹”地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和生产一线。目前,我省已经完成2批18家省属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赋权职务科技成果1928个,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累计超1.6亿元。

改革越向纵深,创新动能越是澎湃。打通机制体制堵点,破解转化难题,我省优良科技创新生态激励效应进一步显现——

2023年度,我省1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成为东北三省一区通用项目唯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省份。“吉林一号”117颗卫星全球组网,吉林大学“地壳一号”挺进地球万米深处,中车长客时速160公里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等新一代列车持续为世界轨道交通提供“中国方案”,长春百克生物首批国产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上市打破国外垄断,通化安睿特自主研发出全球唯一上市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

厚植沃土

让创新之树枝繁叶茂

吉林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伴着机器的隆隆作响,一束束白色原丝卷绕成筒,再经过氧化、碳化等工序,由白变黑,生成碳纤维。

这里是长春工业大学副教授付中禹的第二个“实验室”。2024年初,作为我省第二批“科创专员”进驻吉林碳谷公司。

“‘科创专员’的身份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把握产业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既解近渴又利长远。”在付中禹看来,“科创专员”政策实现了企业和人才的“双向奔赴”。

目前,6批来自86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012名“科创专员(科创副总)”,赴全省9个市(州)799家企业开展工作,涵盖新材料、光机电、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

筑高台、搭舞台不断拓展科研“边界”。让人才“心血”走向市场创造价值,是释放人才活力、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

吉林省华阳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技术体系关键工序中的关键设备,高压注胶机过去一直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而且售后时间长,对该设备国产化需求迫切。

“公司依托长春市科技局组织的‘揭榜挂帅’项目发布项目榜单后,‘揭榜’单位开发出的新设备不仅可以替代进口设备,成本降低了50%,并且售后服务周期大大缩短。”公司对外事业部部长赵立男说。

我省通过整合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攻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已启动实施了4批25项揭榜挂帅(军令状)机制项目,带动社会资本投入3亿元。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企业是人才发光发热的重要舞台,我省持续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创新活力提升3年行动;出台《吉林省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评价办法(试行)》,建立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成立省科技经纪人创新发展联盟、省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投资联盟、省科技成果服务平台。目前,成员单位已投项目1093个。

科技攀高

让创新链和产业链“共舞”

无人驾驶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将一行行玉米秆变成一穗穗金黄饱满的玉米,甚至是一粒粒玉米粒……秋收时节,在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千亩“无人农场”,一部手机操控农机作业全程,科技感十足。

2024年,我省全力推进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启动实施首批智慧农机聚力攻坚专项,加快先进智能农机研发推广。第二批聚力攻坚专项将于近期启动实施。

传统产业的“加速”,首先要靠“加数”。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发展的“必答题”。

在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新能源开发院,红旗首款1700V超高压碳化硅功率器件样件日前研发成功,将为红旗产品适应“千伏”以上高压架构落地、实现“5分钟”快速补能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老树开新枝”,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4年9月2日,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发布世界首个高清全球年度一张图——“吉林一号”全球一张图。该项成果填补了国际空白,其分辨率、时效性及定位精度等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科研“一束光”到产业“满天星”,吉林省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这条与星空有关的产业链条上,一批机械制造、光学制造、光电传感技术以及遥感信息技术企业快速成长。

在长春智能光谷产业园涌动着发展的新气象。长春长光博翔无人机有限公司、长春长光启衡传感技术有限公司纷纷入驻。长智光谷的创新环境和持续释放的发展潜力还吸引了省外企业入驻。2024年,大医集团长春创新产业发展基地投入运营。目前,企业已经与吉大一院合作,共同开展头部伽马射束立体定向放疗系统研发,该项目也获批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不仅靠企业的“单打独斗”,更有赖于产业链的“组团打拼”和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突破。如今,长智光谷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成效正逐步显现。

提能造峰

让创新要素“立地长青”

深冬的吉林,瑞雪覆盖着白山松水,但几千公里之外的海南依旧阳光明媚。

吉林农业大学海南南繁育种基地施工火热进行中,作为三江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成为科研人员实验、办公、住宿和预试验场地。

省实验室是全省在某个领域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企业孵化的重大创新平台。2024年,我省出台了《吉林省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长白山、三江、吉光3个省实验室正式挂牌运行。

近年来,我省累计投入1.9亿元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力建设及人才引育给予资金支持。将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动态光学成像与测量两个国防重点实验室纳入全国重点实验室管理序列、给予同等条件支持。同时,新获批“中国—新加坡肝脏病学研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日前,第三届世界中医药科技大会2024长春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博览会让冰天雪地的长春又迎来“燃点”。作为大会期间重点活动之一,丁健院士工作站落户长春净月高新区。目前,我省院士工作站数量已达14家,柔性引进15名院士驻站指导。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底气”。为了用好人才这一科技创新第一资源,我省全力育才、引才、留才,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省高端人才连续实现进大于出,人口由持续净流出到2023年实现净流入4.34万人。

“惟进取也,故日新”。今天的吉林,处处可以感受到“日新”的气息。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正澎湃在广阔的松辽大地上。未来,驰而不息、愈加坚实的科技创新步伐,必将带给吉林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勇气。(王丹)

[ 纠错 ]

返回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