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发布时间:2020-11-26 15:49 来源:
打印| 字号:[         ]|

辽源市打造“高、精、新”市民满意热线

   为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辽源市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整合热线资源,优化再造流程,建立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一号通平台为全市130万群众全天候提供便利高效的服务

一、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统筹推进12345热线平台建设

辽源市把12345热线平台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打造集便民服务、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一是高谋划平台建设制定符合实际的热线建设方案与简政放权改革结合,统筹谋划安排机构、职能与编制12345办理工作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对承办单位和承办人员工作情况及时开展效能考核,同时建立平台转办、现场协办、督查室督办等办理机制,切实保证12345热线好使管用、高质高效。二是分步分类整合坚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原则,分步推进,逐步实现热线的全面整合优化。先后整合了市、县(区)行政领导及部门等政府公开电话,共整合号码67条,形成咨询投诉统一受理平台,使群众办事更加简便迅捷。三是创新运营模式。创新12345热线运营管理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12345热线的话务受理、转办、评价、审核等事务性工作进行整体外包,达到既减轻财政一次性资金投入和机构人员编制压力,又明显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的目标,大幅提高接听率、办结率、回复率、即时解答率、群众满意率和工作效率热线运行以来,受理量由原来的日均50余件增加至300余件

二、精准式服务,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12345热线服务水平

12345热线通过开展精准化服务,实行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热线平台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强化精准服务举措。突出“服务工作零差错、效能作风零投诉”目标,建立“一号对外、集中受理、部门联动”等六大工作机制,完善“分类处理、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等九大工作流程,落实内部督办、联合督办、监察问责、通报考核、舆论监督”等监督考核机制,力求一线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真正实现让群众只打一电话,办妥急难事。2016年以来,12345热线现场协办1000余件、联合督办近百件,市民比较关注的供热、供电、供水、市政建设、物业管理等问题都得到了较好解决,市民满意度显著提升。二是狠抓服务工作效能。为确保群众合理诉求有效办理,建立了受理、转办、反馈、回访的“闭环式”工作流程,不断提高受办理质量。遇到两个或多个单位之间存在职能交叉的事项,分别按照属地优先和首接负责制的原则进行交办;对重点、难点问题,启动市热线办与市政府督查室联合督查机制;对联合督办仍然无法落实解决的问题,整理上报市政府分管领导,按照批示意见跟踪督办。做到即办事情马上办结,限时办理的事情按时办结,不断提高工作效能。三是实行无间歇服务。受理中心坚持7×24小时值班制度,白班开通热线电话6条,夜间开通2条,每天安排备班1名。每日值班长通过座席地图时时监控座席情况,保持各渠道畅通,力争实现零呼损率,打造不下班政府。对有规律可循的行业热点,超前思考,提前介入,制定预案,节假日、敏感时期、紧急突发问题发生时段及时启动相关预案,切实掌握工作主动权。热线运行以来,辽源市信访量、公安非警务类报警求助量明显下降。

三、新目标驱动,新渠道发展,积极拓展12345热线服务新领域

辽源市紧紧围绕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改革需要,以利企便民为目标,向推动职能部门履职到位、密切协作,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共建,强化突发事件应急预警功能,服务政府科学决策等多个方面延伸。一是打造“最多跑一次”语音大厅。加快完善12345系统平台功能,将最多跑一次”改革事项清单同步纳入12345热线平台知识库,利用智能检索功能,发挥行政审批和群众办事的事前咨询、事后投诉服务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加强热线与政务服务网上审批平台的数据对接和服务融合,建设行政审批和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的“语音大厅”,将“语音大厅”作为实体大厅和网上办事大厅的有效补充,形成大数据共享,实现从“最多跑一次”向“零跑动”的转变。二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在受理处理群众反映问题的同时,注重加强对群众诉求、建议和咨询等问题的分类整理,通过汇集接收投诉举报数据,分析政府工作的薄弱环节和有关行业管理热点难点问题,并整理报送市政府领导参阅。三是多渠道开展便民服务。开通“代表委员直通车”,24小时受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政府的小微建议,已解决代表委员小微建议百余件。增加挪车、法律咨询、求医问药及旅游咨询服务功能。搭建“12345”与“110”互联互通平台,确保警务、非警务信息分流渠道畅通,群众诉求受理、处理工作及时高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