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各地动态

榆树:大力发展棚膜产业 靠种菜致富 托起农民小康梦

时间:2019-02-18 13:37 来源: 字体显示:

  榆树市在稳定粮食产能不断巩固“天下第一粮仓”地位的同时,坚持把发展棚膜经济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民生产业来抓,不断抢抓政策机遇、加大推进力度,使其成为提升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托起了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梦。

  一、合作经营,贫困村变身亿元村

  2007年榆树市提出打造“中国北方蔬菜生产基地”的发展目标,在政策指引下,北沟村村委会领办合作社,走上了种植棚膜蔬菜的发家致富之路,带领村民共同摘掉了“穷帽子”。不但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更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北沟村棚膜蔬菜产业的成功,除了榆树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上级部门的政策资金扶持,最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产出高效。在棚室样式上,北沟村推行水泥桩钢木结构无滴膜保温蔬菜大棚,这种大棚采光好、提温快、抗风雪灾害能力强、产量高。相比日光温室等建造模式,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管理简单等特点。单栋大棚造价8万元左右,普通农户都能投资得起,正常年景下,一年便能收回成本。在种植时间上,对应南北方蔬菜上市时间错峰种植,其特点是春菜北运,秋菜南运,价格优势明显。按照今年的菜价计算,每栋大棚年产值可达14.5万元,去除生产成本4.5万元,纯收入10万元。二是抱团发展。为改变群众单打独斗问题,北沟村由村委会牵头成立了金土地绿色蔬菜合作社,引导种菜户走合作发展道路。合作社提供用地串地、融资贷款、生产资料零利润购销服务、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产品信息发布等事宜,为农户解决了后顾之忧,使棚膜园区的建设管理更为科学高效。这种“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不但让农民从中尝到了甜头,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更使北沟村的设施蔬菜产业走上了快车道。目前,全村5个自然屯770户农民,共发展蔬菜大棚803栋,基本实现了屯屯有园区,户户有大棚的规模化发展,棚膜蔬菜年产值近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万元。全村每年通过大棚蔬菜种植转移安置劳动力3400人,年消化农民剩余劳动时间200天以上。不但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更是远近闻名的亿元村,全村面貌正在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宏伟目标迈进。

  二、市场拉动,农民提前奔小康

  五棵树镇进步村借助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公司+合作社十农户”的生产经营新模式,带动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一方面,主动出击闯市场。在产业发展初期,进步村的蔬菜大棚生产同其他地方一样,基本是处于自发的生产状态。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他们的这种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逐渐暴露出了其致命的弱点:产品品种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销售价格不稳定,对外销售难。为此,最先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几家搞起了“互助社”,大家统一种植品种,统一销售价格。为吸引外地客商,他们实行“有钱没钱也装车、有钱没钱也住宿,有钱没钱也吃饭”的服务宗旨,慢慢地吸引来了大批顾客。另一方面,因势利导建平台。随着进步村外来采购蔬菜的客商越来越多,榆树市委、市政府引导村民在“互助社”的基础上组建了“进步村蔬菜生产合作社”,并争取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国家定点蔬菜批发市场,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目前,吉林省进步蔬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已经建成东北农村地区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公司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幅射周边县市蔬菜产区的3000多栋大棚,年蔬菜交易量1.2亿斤,年经营收入2.4亿元,带动农户2000多户,转移农村劳动力1500多人。与江苏、浙江等10多个省市、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较稳定的供销合作关系。在市场的拉动下,进步村的蔬菜大棚成井喷式发展,全村户均一栋大棚,人均收入超过2.6万元。居民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利用率100%,550户家家有存款,94户村民购买了小轿车,村内建有大型超市4家,乡村饭店3家。在全省农民增收遭遇瓶颈的大背景下,进步村村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大棚蔬菜生产,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之路。

  三、以点带面,棚膜产业遍地开花

  为加快推进棚膜产业发展,榆树市在综合区位优势、发展基础、群众生产习惯等诸多因素基础上,依托主要公路沿线,规划建设了“四带两区”棚膜蔬菜生产基地,棚膜产业专业村屯不断增加,靠种菜脱贫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实现了由典型示范向遍地开花的转变。

  一是全力扶持促发展。多年来,为突破产业发展资金瓶颈,积极整合涉农产业结构调整资金,重点支持棚膜蔬菜生产。尤其是省棚膜经济发展四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连续两年出台《榆树市扶持棚膜经济实施意见》,在省级补贴资金基础上,温室每亩补贴到4.5万元,春秋棚每亩补贴到1.5万元,极大调度了农民发展棚膜经济的积极性。两年累计整合资金近亿元,新建温室、大棚、简易棚1万多亩,为产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截至目前,全市以温室、大棚为主的保护地面积发展到6.9万亩,产值实现35亿元,用1%的耕地面积,创造了20%多的农业产值。在今年62年一遇的春旱影响下,由于棚膜经济的拉动作用,榆树市农民减产不减收,发展棚膜经济热情高涨。

  二是齐抓共管成合力。为妥善解决棚膜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保障产业有序发展,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街)、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榆树市棚膜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市上下责任明确,关系理顺,配合密切,行动协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为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每年都把棚膜经济发展纳入全市农村经济社会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营造了火热的发展氛围。

  三是立足需求抓服务。为推动棚膜产业升级换代,深入棚膜经济发展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广泛进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指导服务,及时将先进技术和经验转化成了生产力。为抓好标准化生产,先后制定了蔬菜、甜瓜等一系列生产标准规程,同时积极培育棚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经过“三品一标”认证的蔬菜品牌13个。今年组织的国家绿色(蔬菜)高质高效技术推广培训班,共培训农民500余人,真正做到了技术兴农,技术富农,技术强农,为棚膜经济转型升级和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丁晓云[打 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