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国家农高区:现代农业技术成果的“T台秀”
时间:2022-07-14 09:40 来源: 字体显示:大中小
采用物联网、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打造“无人农场”;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园里集中展示29项新技术、172个玉米新品种……在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农业新模式、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涌现,一场现代农业技术成果的“T台秀”在这里精彩上演。
新模式 给农业插上智慧翅膀
无人机填充药剂后自动执行农药喷洒任务,工人正在进行道路施工,记者12日来到公主岭市陶家屯镇的“无人农场”时,项目负责人、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国双笑着说:“现在的‘无人农场’还处于建设阶段,还是能够‘看到人’,等项目彻底建成后,那可就真正‘无人’了。”
在陈国双指引下,记者来到“无人农场”核心区域——农场管控云平台系统。一间办公室、一块LED大屏幕,就可以实时监控农场的一切。这套系统依托5G基站,在田间布设气象站、土壤墒情仪、虫情测报仪、孢子捕捉仪、高精度摄像头等监测设施,可以感知环境、感知种养对象的生长状态、感知设备的工作状态,系统负责各种信息、数据、知识的存储、学习,负责数据处理、推理、决策的云端计算,负责各种作业指令、命令的下达。“如果农场有了病虫害,系统会通过分析得出是哪种病虫害、程度如何,然后根据分析判断喷洒哪种有针对性的农药、作业区域多大等等。”陈国双介绍。
从理念到技术,“无人农场”都在颠覆人们对于农业的认知,这也是以赵春江院士团队、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农阳光数据公司为技术依托,将农业新模式全力推广的一次探索。
新技术 为农业积蓄发展动能
除了“无人农场”建设,陈国双还负责一项名为“玉米茎穗兼收秸秆实时黄贮饲料化技术”的研究。该技术使用改装后的收割机械,在实现玉米籽粒收获的同时,用配备自动喷雾装置的秸秆打包机进行秸秆打包,采用内层塑料袋和外层编织袋的双袋进行袋贮,生产含水量在50%~65%之间的黄贮秸秆饲料产品。
陈国双表示,该技术通过“早收”最大限度保存秸秆营养价值和固有水分,提升秸秆饲料产品质量,避免因极端天气导致秸秆落地霉变,同时应用靶向降解秸秆木质素的发酵菌剂,高效降解秸秆木质素,提高秸秆消化利用率,成为吉林省“秸秆变肉”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在省内大力推广。
玉米茎穗兼收秸秆实时黄贮饲料化技术,仅是公主岭市刘房子街道湾沟村3000亩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园里展示的一项农业新技术。该示范园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一县一业”技术专家团队、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等单位为依托,集中展示了有机无机肥配施高产绿色低碳示范技术、浅旋条带耕作+秸秆促腐剂技术、秸秆全量还田宽窄行免耕技术等29项农业新技术,为农业发展积蓄了强大动能。
新品种 让农业提质增效
“这片7000多亩的种子基地主要种植的是我们公司的主打品牌‘翔玉998’,特点是高产、稳产、抗病强。”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鸿翔种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程永奇说。作为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的龙头种业企业,鸿翔种业近几年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的抗大斑病cr基因,已成功导入早熟品种,经过反复测试对比后,比常规玉米品种增产10%~20%,该品种计划明年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推广。
谈到新品种的研发,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黄威介绍,研究所共育成吉单系列玉米品种200个,获国家省部级奖励44项。其中,“吉单66”成为2019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十大新产品唯一玉米品种,“吉黄诱7号”填补了我国高频诱导系及无幼苗期鉴定标记的空白。
在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园国家玉米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负责人李国忠介绍,今年,基地内共展示了172个玉米新品种,划分为三个区:国家玉米新品种核心展示区,展示国内大型种业提供的18个突破性新品种;玉米籽粒机收品种展示区,展示适宜籽粒机收的24个新品种;玉米新品种区域性集中展示区,展示玉米新品种130个。
未来,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还将高标准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农博园,打造国家玉米博览会永久会址。以“农学、农业、农艺”为主题,开展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展示展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