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政策研讨

让驻村第一书记助力土特产出圈儿

时间:2024-11-15 08:55 来源: 字体显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于奔跑在振兴之路上的广袤乡村而言,这个“车头”之一就是众多驻村第一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到农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驻村的意义在于“助村”,不仅需要驻村第一书记用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做事,还需要将资源下沉、将服务下沉、将重心下沉,在驻村中推动工作提质增效,在驻村中掌握基层实际情况,为乡村谋发展、展新篇。

近年来,各地驻村第一书记以本地各具特色的土特产为切口,大胆谋划、精心打造,持续推进土特产出圈儿,让土特产走出乡村、走出田野,走进千家万户。农安县哈拉海镇有“三辣之乡”的美誉,孙家炉村的标志性农作物是珠葱、大蒜,驻村第一书记摸清家底后,以本地资源禀赋为依托,成功注册“孙家炉农夫”品牌商标,开发了笨榨大豆油、精品杂粮礼盒及“三辣”产品,将村民种植的农产品升级为精品,使庭院农产品变身为“有机菜篮子”。

让土特产出圈儿,强化品牌特色是重中之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许多驻村第一书记立足于地方实际、根植于市场前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理念,在品牌塑造过程中,着力把特色资源转化为高品质的产品,坚持可持续发展,将本地土特产打造成立得住、叫得响的好品牌。

“线上+线下”宣传推介,擦亮土特产底色。“酒香也怕巷子深”。许多驻村第一书记利用互联网,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直播带货等方式,开展线上销售,打破地域限制,拓宽产品销路,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当地的特色产品。在第二十三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上,农安县巴吉垒镇双榆树村驻村第一书记就化身“推销员”,通过“第一书记代言”的方式,推介村里土特产,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提高土特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累计吸引合作意向企业15家。

整合多方资源,打通土特产发展“最后一公里”。驻村第一书记具有人脉广、资源多、可信度高等优势,常常会跨越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村民之间的界限,协调与整合资源,通过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社会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等合作,引入外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支持村级项目的实施。九台区波泥河街道庙岭村驻村第一书记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依托派驻单位成功为村里打造大榛子产业园项目,预计创收超30万元;双阳区平湖街道尚家村驻村第一书记则通过个人资源带领村民发展山野菜产业,建成温室大棚超900座。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期待更多的驻村第一书记发挥其独特作用,联农带农,不断挖掘提升土特产的内在品质,并让更多特色鲜明、业态多样的农产品走出乡村,走进大众视野,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吉林省农业农村厅_丁晓云3[打 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