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守好“大国粮仓”的“吉粮”
时间:2024-12-18 20:23 来源: 字体显示:大中小
神州大地,又是一个丰收年。国家统计局13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其中,吉林省粮食总产达853.2亿斤,跨上850亿斤台阶,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为挺起守好“大国粮仓”的“吉粮”交上了新答卷,进一步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施政策,尽责任,“大国粮仓”盛更多吉林粮。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全省上下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始终保持这根弦不放松,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 加强粮食生产的若干措施》,扛稳粮食安全重任。2024年,吉林将粮食增产工作纳入省政府75项突破性工作之一,坚持稳面积和提单产两手发力。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780.7万亩,同比增加42.3万亩,增量排在全国第2位,增幅位居粮食生产省第1位。为了促进实现增粮目标,吉林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联合编制了《吉林省强农惠农政策明白纸》,梳理国家和省级重要农产品保供、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农业资源保护利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金融服务及防灾减灾、美丽乡村建设等6部分共47项惠农资金政策,逐一列明政策依据、资金来源、补助对象、补助标准等内容,力求做到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为激发农村投资活力,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提供有力支撑。
战盐碱、护黑土,“藏粮于地”扩面积保质量。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近年来,吉林省下大力气开展盐碱地的综合利用。在大安市智慧农场,用有机硅新材料研发的改良剂,改良后土地的盐碱度就由10降到8,基本达到了当地良田标准,水稻亩产超过了400公斤。随着国家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他们又研发了盐碱地田间管理智慧系统,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多,亩产也提升到了近600公斤。如今,吉林全省的670多万亩盐碱地,已整治开发了200多万亩。从寸草不生到丰收高产,盐碱地也飘出了稻花香。农机升级助力黑土地“绿色增产”。实行“优机优补”,重点推动高性能播种、收获机具更新换代,力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0.5个百分点。全国产粮大县四平市梨树县,形成的以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栽培技术为核心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被称为“梨树模式”。这种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秸秆都要还田。经过实践,留存30%左右的秸秆还田,不适合全量秸秆还田的地块当中70%左右的秸秆都可以打包离田。今年,运用国产的大型收割机——茎穗兼收玉米收割机,不仅能完成摘穗、剥皮、装箱玉米收获环节,还能直接将“多余的”的秸秆离田粉碎。全省各地因地施策,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增产提供有力支撑。
育良种、推良法,“藏粮于技”提单产增效益。粮食要增产,种子是基础。吉林省着眼建好中国的“大粮仓”,始终抓实种业建设,推动高产品种扩面应用,提高农作物单产潜力。全省高产玉米、大豆品种覆盖面积同比分别增加255.14万亩、33.35万亩。突出良法,以增产为核心推进高产技术扩面应用,在西部易旱区域新增“水肥一体化+密植”技术105.18万亩,总应用面积达到706.56万亩,实施“一喷多促”面积达到2658.89万亩,同比去年增加1088.39万亩,为全省粮食绿色可持续发展、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一条全新路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离不开农业科研机构这个关键。吉林省农科院在农安、公主岭、乾安、榆树、蛟河、德惠、洮南、镇赉、敦化、松原宁江区等10个县市共建了主粮作物产能提升示范区,并在示范区内种植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粮作物的新品种,发挥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示范效应,助力粮食增产增收。吉林农业大学在松原市前郭建立水稻科技小院,带动超千户农民,今年实现水稻每公顷增产约100公斤。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重大。期待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耕地保护制度的持续完善和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吉林在更高水平上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加快实现粮食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体现新担当、实现新突破、展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