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化县把打造乡村文化品牌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的主要抓手,把“物”的建设提升到“人”的建设,实现“物”美向“人”美的转变,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挖掘历史遗址、遗存保护开发上做文章。该县文物保护单位多达11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这些遗址遗存散落在各个乡村之中,成为打造乡村文化的有力载体。
在挖掘村史文化、寻根溯源上做文章。2015年,全省首个村史陈列室在通化县聚鑫经济开发区赤柏松村落成。该县秉承“就地取材、修缮完备”的理念,用小景点展示大文化,各种老农具、老物件,最大程度保留了村庄的原汁原味,留住了记忆。目前,全县已建成村史陈列室22个,保护古井22个,古树182棵,古建筑13处。快大茂镇繁荣村深入挖掘民族英雄高志航的历史,打造“英雄故里、印象繁荣”村史馆,实现依托历史名人效应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已接待游客3万余人。
在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抗联精神上做文章。该县境内有“河里”会议遗址、“白家堡子惨案”发生地、四保临江战斗遗址等红色文化遗址40多处。近年来,该县深入挖掘东北抗联史上最重要的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核心区、“河里会议”、吉林省委诞生地等抗联文化内涵。投资1000余万元,修建了兴林镇河里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抗联历史密切融合。截至7月中旬,已接待各级“重走抗联路”游客达2.8万人次以上。红色文化已经成为通化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知名品牌,《上阵父子兵》、《闯关东2》、《杨靖宇》等影视剧在此拍摄,提高了该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知名度。7月11日,国家红色旅游办公室副主任罗迪辉专程来到该县就东北抗联红色旅游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挖掘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上做文章。在美丽乡村创建中,该县不断挖掘开发民间故事、传说,做到村村有故事、山水有传说、草木有文章。现已编辑出版《南长白山老故事》、《通化县地名考》、《通化县风土人情》等一系列书籍,成为各界了解该县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窗口。多次组织全国著名诗人开展采风活动,组织县内文化专家、学者成立了南长白山文化研究会,提高了该县美丽乡村建设在省内乃至国内的品牌效应。
在开发乡村美食、民间手工上做文章。朝鲜族的打糕、泡菜、冷面,汉族的大煎饼、烤全羊、蝲蛄豆腐等烹饪工艺等已成为该县的传统美食文化。充分发挥满族剪纸、撕纸、满绣等民间工艺作用,打造成鲜明的乡村文化景观。
在打造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上做文章。依托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紧紧抓住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的有利契机,积极打造历史生态文化路线、特产和生态农业观光路线、人参之路与健康养生路线、东北抗联红色记忆路线四条美丽乡村建设精品路线。抓住“有机、绿色”这一绝对优势,建设振国养生谷壹号庄园、赤柏松村高丽谷花海、裕丰元采摘园、禾韵有机蓝莓、金龙湾龙胜产业园等生态观光休闲农业项目,吸引大量游客纷至沓来,形成了采摘、饮食、娱乐一体的健康乡村游文化品牌。
在搭建文化平台、模范评比上做文章。利用文化长廊、农户院墙,精心打造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墙体文化。目前,全县绘制文化墙930幅,总长度7300延长米,设立文化宣传栏179个,总长度达1040延长米。定期举办农民书画展、广场舞汇演等文体活动。快大茂镇的东北大秧歌、金斗乡的朝鲜族舞蹈、二密镇的农民广场舞等都已成为独特的美丽乡村文化品牌。 (张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