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红旗村——“老字号招牌村”的新生活
发布时间: 2019-04-23 10:40:00 来源:

  从安图县城出发,沿着明长公路,行驶70公里之后,我们来到了有着“中国朝鲜族第一村”之称的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

  为何被称为“第一”?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找到了文史专家、安图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安学斌。“红旗村应该是中国朝鲜族第一个通过民俗旅游发展走上富裕道路的村庄,是吉林省民俗旅游的旗帜。它是第一个把朝鲜族民俗转变为旅游产品,也是延边地区第一个旅游收入达到百万元以上的村庄。”

  红旗村的民俗旅游到底怎么样?4月11日上午,记者遇到了来自上海的游客贺德华一行。品尝朝鲜族传统美食,观赏朝鲜族传统歌舞,和朝鲜族老阿妈一起腌辣白菜、制作打糕,穿着鲜艳的朝鲜族服饰拍一张美美的照片,远道而来的客人感觉既新鲜又快乐,“真不错,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向往却又不了解的,不虚此行了。”

  红旗村很小,人口也很少,一共只有86户村民,实际居住村民不足200人。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村子,2018年居然接待游客45万人次,真是让人意外又惊喜。

  谈到红旗村的旅游,红旗村村委会主任赵哲范告诉记者,那还得从上个世纪80年代说起。当时,明长公路是去往长白山的唯一路线,而红旗村是必经之地,像个驿站一样,经常有游客在这歇歇脚。一些聪明的红旗村人看准了商机,相继开了多家朝鲜族风味餐馆。

  随着民俗餐饮的逐步发展,想要全面了解朝鲜族生产生活的人多了起来。于是,深度挖掘民俗文化,打造朝鲜族特色村成为县里、镇里和村里的一致选择。

  “我刚来到这里的时候,红旗村有些名气,但还大多限于周边地区,都是村民的个体作战。”孟凡斌,红旗村2004年改造的参与者,并从2005年开始担任红旗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伊始,孟凡斌就意识到红旗村搞民俗旅游底子很好,但影响力明显不足,于是,扩大对外宣传成为村委会的工作重点。“当时也是很艰难的。2005年,我和村委会主任、会计3个人,每次背着满满一兜子红旗村的宣传单,一出去就是大半个月,足足走了大半年,可以说足迹遍布东北三省。”

  虽然过去了十几年,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孟凡斌还是记忆犹新。“刚开始,很多旅行社一看我们的样子,都不愿意搭理我们。记得有一次在牡丹江,我们挨家旅行社走,一直到第三天才有人对我们感兴趣,要带旅游团到红旗村来,当时把我们高兴得晚上都没睡好觉。”

  就是依靠这种近乎“蠢笨”、但却真诚的宣传方式,红旗村“上人了”!从2005年夏天开始,来的客人一波接着一波,大客车在村路边排成了排,已经没处停放。孟凡斌告诉我们,2005年、2006年,红旗村的民俗旅游收入高居全省民俗村之首,到了旅游旺季,村里每天接待游客几千人。

  然而,2010年7月28日,红旗村经历了百年不遇的洪灾,整个村子变成了一片汪洋。洪灾过后,明长公路基本瘫痪,与此同时,敦化到长白山、延吉到长白山的公路都通了。修路、村子重建都需要时间,慢慢地这条线路就被遗忘了。

  怎么办?勤劳的红旗村人当然不服输,安图县委县政府、万宝镇高度重视,于是,重点打造主题广场、民俗体验馆、民俗演艺厅、百年老宅等场馆,开始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多措并举,红旗村的游客又多了起来。

  在红旗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绍科那里,记者了解到,2011年恢复旅游接待后,当年游客人数是17.5万人,到2018年,游客人数达45万人。游客多了,村里自然又热闹起来:从事旅游产业的农户数达到60户;饭店个个生意兴隆;民俗表演队有时一天要演十多场;接待游客的村民家里一天要来好几拨人;有些大爷大娘靠卖点新鲜绿色的瓜果蔬菜,每年也能赚不少……

  安图县文旅局局长杨松峰告诉记者,在安图县全域旅游的整体规划中,红旗村位于重要的中间节点。“借助‘中国朝鲜族第一村’的金字招牌,我们规划红旗村为自驾车营地,同时加强文旅结合,提升服务能力,以旅游为载体,把朝鲜族民俗文化更加广泛地传播出去。”

  4月15日,天气晴朗。

  迎着初升的太阳,我们和红旗村江南饭店的老板娘李春花夫妇来到万宝镇购买食材。

  “牛肉一件,鲅鱼一件。”一看李春花就和店家很熟,不用看货,直接装车。“他家的肉我都买了好几年了,质量好,啥问题没有。”

  买完肉和鱼,李春花又带我们去另一家买蔬菜。“黄瓜、豆角、鸡蛋、西红柿、角瓜,今天这几样就够了。”她一边熟络地挑选,一边告诉记者:“他家菜比较新鲜,这些年来,店里所有的菜都是我自己来买才放心,咱得对客人负责任啊。”

  回到店里,还不到早上7点,已经有不少去往长白山的货车司机在这吃早餐了。

  “我们家三顿饭都供应。有时一早上可能就卖几份汤饭,可我每天都营业,不能让想吃我家饭的人扑空啊。”李春花的话语很朴实。

  红旗村旅游业的火热源于民俗餐馆,现在更是离不开朝鲜族美食的助力。中午,饭店开始忙碌起来。

  “这还没到旺季呢,要是旺季,我都没时间和你说话了。”忙活的同时,李春花自豪地介绍起了自家的特色菜:“我的客人可都是回头客,旅游团的团餐找来,我都不接。最有名的特色菜萝卜炖鲅鱼、酱牛肉,还有就是野生菜,像蕨菜、蘑菇。”“我家的菜都是纯绿色,免费的这几种小咸菜,菜是我自己种的,也是我自己腌制的,做啥你得做出样儿来呀。”

  墙上的营业执照显示饭店注册于1990年,这可真是和红旗村一起发展起来的。“我不是第一任老板了,我在原来的老板手里接过饭店后,一天都没歇业。说实话,我就是对红旗村有信心。”

  红旗村餐饮业的兴起源于它处在去往长白山的必经之路,现在虽然开通了更多条道路,但它的民俗餐饮却用真诚和细心留住了客人,成为红旗村旅游业的一块招牌。

  在红旗村,你会发现无论什么人,都有一颗乐观、向上、奋斗的心。记者来到红旗村接触的第一位村民,即我居住的民宿的房东——郑京淑阿姨,也是如此。

  “你就放心住,当做自己的家!屋里卫生间、热水器啥都有,炕也烧热乎了!”阿姨特别热情、能干,从中午见面到晚上,一直忙里忙外。

  怕我们嫌冷,郑阿姨早早地就为我们把炕烧热了。

  阿姨的屋里摆了很多张孩子们的照片,她告诉记者,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都留在了大城市。“平时想孩子了,就看看照片。都挺孝顺,一直叫我去享福,可我真的舍不得这间干了30多年的民宿。”

  今年60岁的郑阿姨现在还记得第一次接待游客是在1987年。“2005年以后,村子更漂亮了,游客也更多了,北京、上海、广州哪儿的都有。我喜欢人多,多热闹啊!”

  “那年我家被洪水淹了,现在这个是重新建的。当时都没放弃,现在更不能了。村里旅游发展得好,我也得发展得更好!”郑阿姨说有活干才最有意思,经营好自家的民宿才最幸福。

  在村里呆的日子多了,我交到了不少朋友,金美玲就是其中之一。

  1993年出生的金美玲漂亮、爱笑。第一次见到她时,她正在为游客做朝鲜族民俗讲解。而她还有另一份工作——舞蹈演员。

  美玲曾经在延吉工作过一段时间,提及回来的原因,她告诉记者,这离家近,收入也稳定:“现在平时每月能挣3000元,旺季的时候可以挣到4000元。”

  美玲很忙,刚给一波游客解说完,就急匆匆地赶往村里的朝鲜族民俗体验馆接待另一个来自北京的20人旅游团。像这样的旅游团,美玲平均一天要接待近10个,最多的时候一天有20个。

  虽然忙碌,但她乐在其中。“通过这份工作,可以让更多游客了解到朝鲜族的文化和历史,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这个长白山脚下的小山村里,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家为了各自的梦想奋斗着、忙碌着,精彩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坐在热乎乎的火炕上,透过明亮的窗户,享受着暖暖的和煦阳光,与共和国同龄的朴福顺老人对现在的日子很满足。

  朴福顺是三级伤残,前些年儿子身体一直不好,老伴去世后,家里一个劳动力都没有,成了村里的贫困户。想起当年的日子,老人唏嘘不已,“我们娘俩身体都不好,只能算是互相照应。要是没有村里的帮助,真是不知道怎么过下去。”

  “好日子真是说来就来,国家开始扶贫攻坚,我成了村里首批脱贫的人。”说到这,朴福顺很自豪。靠着红旗村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依托民俗特色,来家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位朝鲜族老人“坐在家里就能收钱”。

  现在,朴福顺家里每年旅游收入最少也有8000多元,最多的的时候一个月就能收入5000元。还有更让她高兴的事,儿子的病治好了,已经出去打工赚钱了。“现在的日子真是好呀,别看我年龄大了,可是更有盼头了!”

  村主任赵哲范告诉记者,为了帮助老人脱贫,村里特地协调旅游公司,提前预付旅游收益,2016年装修了老人家的房子,让朴福顺老人家成为民俗参观点。“装修的钱,当年就还清了。”

  民俗旅游业的发展为红旗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开拓了新路径。红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贫困人口51人,目前已脱贫13户、27人,其中有5户是依托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脱贫。

  69岁的朝鲜族老人李云铉夫妇因病致贫。2017年底,李云铉开始加入村里的统一民宿经营队伍,接待游客住宿,村里还为他专门设置了公益性岗位——在旅游旺季为村子做保洁工作。“也不累,我还力所能及,一个月给我1500元,家里花销啥的都够了。”

  李柱成是安图县粮食局的工作人员,现在是红旗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他告诉记者,“不脱贫不收队”是工作队的工作目标。“我们与村班子一起设立了清洁岗、卫生巡逻岗等岗位,并且与贫困户签订合同,定人定岗,给予相应报酬,引导村民摆脱等、要、靠的思想,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使其通过自身的劳动以及努力摆脱贫困。”

  今年51岁的陈绍科,2011年从老家浙江省温州市来到万宝镇红旗村。这几年,当地政府陆续推出的扶贫优惠政策以及村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他看到了机遇,2017年,陈绍科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建了总面积1.5万平方米的灵芝种植大棚,并于去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

  在陈绍科的大棚里,共种植了3.5万棵灵芝,旅游旺季期间,他会雇5个村民帮忙打理。游客来到这里通过参观、采挖,零距离接触传说中的长白山“仙草”。

  “2018年,这4个灵芝大棚售出了2万多棵灵芝,年收入达20万元,同时带动灵芝大棚周边相关旅游配套服务。去年我们为万宝镇的贫困户分红44万元,不仅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灵芝大棚只是村里特色产业项目之一。从2016年开始,万宝镇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红旗村投入资金1150万元,发展了包括民俗旅游、稻田湿地公园、采摘基地等特色产业项目,带动红旗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正在深化的宁波奉化与延边安图东西部扶贫协作是红旗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又一次飞跃,此项目将实现全国300多家旅行社与万宝镇签约。

  站在村头的感恩亭前,万宝镇镇长闫久龙告诉记者,村民们把这个亭子称作“感恩亭”,就是从心底里感恩党中央、感恩各民族兄弟、感恩众多的帮扶单位。“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也不会少。红旗村的未来更可期待。”闫久龙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