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坚持以城带乡 突出强农惠民 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 2014-06-21 05:00:00 来源:

  辽源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城市,面临转型和发展的双重任务、双重考验。着眼于未来,可以说辽源的发展空间在农村,潜力在农村,出路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因此,与其他地区相比,辽源新农村建设任务更为繁重,形势更为紧迫,意义更为深远。2006年以来,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市带县、城帮乡,注重产业强县富民,突出农村民生改善,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政策机制,强化共建合力,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全市完成农村投资76亿元,是2005年的7倍;两县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0196万元,是2005年的2.4倍,对“三农”支出增长3.7倍;农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62.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011元,比2005年增长55%。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可喜局面。

  一、坚持遵循规律与尊重农民意愿相统一,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必须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确定符合实际、满足广大农民愿望和要求的规划目标。既要扎实稳妥、量力而行,又要自我加压、尽力而为;既要满足群众当前利益诉求,又要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既要不断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又要致力于提高农村和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基于这样的思考,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辽源市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辽源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方案》,明确了市县乡共建、部门联动、主抓靠县、行动在村、主体农民、实惠到户的工作思路;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点面结合的建设原则;“一年突破、三年见效、五年大变样”的阶段性目标;走平坦路、住安全房、上卫生厕、喝干净水、用清洁能源的建设标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为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我们把全市518个村分成强村、中等村、贫困村三个档次,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了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推进村。通过培育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典型,引导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全市重点规划建设10个卫星镇、100个中心村和1000个自然屯。两县按照沿线推进思路,将主要公路沿线的全部村镇作为重点整体推进。两区发挥近郊优势,以观光农业、“菜篮子”工程和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新郊区村建设。目前,全市共实施省级推进县1个、省级试点乡镇6个,各级试点村和推进村累计达294个,占全市村镇总数的54.7%。

  二、坚持工业强县与加快产业富民相一致,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治本之策。我们把工业强县和产业富民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城市经济转型带动县域经济突破,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一是突出工业强县的支撑作用,上项目、办企业,不断加快县域经济突破步伐。实现以城带乡,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发展工业,增强财政实力。在项目谋划上,我们把那些与农业联接紧、对农村拉动大的项目优先立项,重点支持。利用东丰县铁矿石资源引资46亿元建设了鑫达铸造工业园,利用东辽县石灰石资源引资建设了全国行业前十强的金刚水泥集团,利用全市秸秆资源建设了吉林省第一家国能辽源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这三个项目都已成为县区经济主要增长点。国能辽源生物质发电公司年消耗秸秆20多万吨,相当于全市秸秆总量的四分之一,农民直接收益达5200万元。在项目摆放上,我们坚持城市转型与县域突破同步推进,政策共享,税收分成,协调动作,把集中力量争取到的项目、政策和投资,尽可能地放在县域、摆在农村。目前,已有400多个项目和企业入驻县区工业集中区,成为县区经济的主体,有效地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和财力增强。今年前9个月,东丰、东辽两县全口径财政收入分别增长53.5%和68.5%。在项目选择上,注重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注重发展那些植根于农村的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通过减少农民的办法富裕农民。目前,全市各类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7万人,占劳动力转移总数的50%,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幅提升。

  二是大力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建基地、带农户,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持久动力。四年来,我们围绕鹿、牛、鹅、猪、柞蚕等养殖业和大豆、玉米、稻米等八大产业,集中力量培养做强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化基地建设,发展一批专业村、特色镇,拉长产业链,加速实现产业富民。到目前,全市培育发展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户,省级24户,市级38户。金翼蛋品是亚洲最大的蛋粉生产企业之一,形成了带动养殖100万只蛋鸡的能力。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专业村45个,专业屯211个,牧业小区发展到156个,建设科技示范园56个。全市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268个,农村经纪人达到3万余人。凌云乡的韭菜、大阳镇的劳务输出、金洲乡大渡村和德林村的养牛都成了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是积极推进农民创业,抓引导、重服务,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的自主发展能力。近年来,我们对一些传统的优势产业,给政策、给项目、给服务,扶持农民创业发展。依托纺织和袜业的传统优势,创办东北袜业园,实施“百村万台”袜机进农家工程,带动2万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仅农家袜机工程就可增收3亿元以上。全市每年向外转移农村劳动力在15万人以上。东丰的农民画、东辽的满族剪纸等文化产业也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也是市县两级重点抓的产业化项目,目前已经形成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产业链,吸引了一大批农民从事文化产业。目前,文化产业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

  三、坚持城市支持农村与农民主体作用相促进,努力改善农村基础环境

  我们把改善农村基础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要的惠民工程来抓,坚持城乡联动与农民的主体作用并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改善农村环境的实事抓实,好事办好,做到真抓实干,立竿见影。

  一是构建城乡联动格局。加大行政推力,落实目标任务,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实行一个市直部门帮、一个城乡共建单位扶、工作组指导、联络员派驻的帮扶推进机制,市直60个部门与28个试点村镇建立了帮扶和共建对子。我们要求市直部门和共建单位研究建设规划要出实招,实施共建项目要动实钱,解决突出问题要使实劲,共筹集1200多万元用于试点村镇建设。大力开展“百户民企与百村对接”和“民企助三农,携手共建新农村”活动,通过直接参与、村企互动、合作开发、产业带动、经济顾问和公益捐赠等形式,不断加大对试点村镇和推进村的帮扶共建力度。目前,已有120户企业与推进村结成了帮扶对子,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三年来,县乡村、各级包扶部门和农民向试点村投入资金近6亿元。

  二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这是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的关键。我们在“三个力”上做文章,组织和调动农民,建立长效机制。一个是挖掘“内力”,推进农民理事会和监事会建设,充分利用那些能谋事、能干事、能主事的农村能人,把农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做主,变“让我建”为“我要建”。另一个是加大“引力”,实施以奖代补政策,采取先建后补、多建多补、快建快补的办法,让先进得实惠,让后进受触动,争先恐后建设新农村的热潮已经形成。再一个是增强“推力”,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对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给予项目资金倾斜和税费减免,对农民用于改善生产生活的贷款、宅基地审批等方面给予倾斜,充分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全市农民自愿投资投物、投工投劳折合资金1.2亿元。

  三是抓实环境建设惠民实事。重点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紧迫、最需要的生产生活和公共服务等实际问题入手,着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环境。在实现组组通水泥路基础上,向户户通迈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了全覆盖;以秸杆燃气、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正在迅速普及应用。2006年以来,全市共建“村村通”公路5000多公里,新建农村卫生所60个、农民夜校33个、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场所68个,农村公益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改造泥草房4366户,新建可解决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的自来水136处,修建标准厕所5600个,栽植绿化树木502万株。今年以来,组织市县乡机关干部利用双休日开展了以乡村净化、绿化为主要内容的“双休双化”活动,完成县乡村公路绿化1300多公里,清理边沟600公里。

  四、坚持加强领导与创新推进机制相结合,确保新农村建设责任落实到位

  我们坚持从辽源实际出发,注重创新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际成效。

  一是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在市、县、乡分别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分工落实的包保扶助体系。全市28名市级领导干部每人包扶一个市级新农村试点村镇,长期不变,一包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包扶领导经常深入到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调查研究、靠前指导、解决问题,有效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任务的落实。

  二是建立督查问效机制。把新农村建设情况纳入县区、市直有关部门年度岗位责任制和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之中,将具体工作分解细化为28项重点任务,分别落实到各县区和各相关部门,严格实行目标管理,明确责任范围、工作标准、序时进度、完成时限和具体要求,由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和组织部门严格督促检查,加强跟踪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对业绩突出的干部给荣誉、给待遇。2006年以来,有6名乡镇干部走上了县处级领导岗位,去年对44个市直帮扶部门和56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三是建立投入激励机制。2006年以来,市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奖励工作成效明显的推进村。设立以奖代补基金,对试点村镇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市里共拿出以奖代补资金5800多万元。今年,全市捆绑整合涉农资金近1亿元,设立新了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两县专项资金规模达到500万元以上,两个城区和经济开发区达到200万元以上,专项用于奖励补助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的镇村。将新农村建设奖励扩大到县区,去年,市里对两县兑现奖励近300万元,激发了县区、镇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辽源市的新农村建设还刚刚起步,与兄弟市州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市州的好经验、好做法,按照这次会议的总体部署,深入组织开展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全面提升辽源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

  中共辽源市委 辽源市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