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她地处长白山腹地,森林茂密,河流纵横,湖光山色、神奇峻秀。
这是一块英雄的土地。高句丽王国重要关隘、薛礼征东道,
沉淀着昨日的辉煌。
这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土地。国家级森林公园,市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生态村,记录着石湖镇公益村新的历史时期续写的新传奇。
石湖镇公益村位于通化县东南部。幅员面积70.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4.4%,总人口1587人。辖区内头道湖水电站水流迅猛,呈万马奔腾,水库上游水天一色,还有鸳鸯戏于水中。
几年以来,我镇围绕“绿色、生态石湖”的总体目标,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组织落实力度。公益村以“建生态文明,享绿色未来”目标,及时对已修编的环境保护规划进行再次修编,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成了村庄布局规划和镇建成区居民集中居住点的详细规划,让居民集中居住点成为当地群众生活的福地、宜居的天堂。
一、美景如画,新农村建设结硕果
一户又一户,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一屯又一屯,新墙红瓦,风景怡人。走进公益村,家家户户的庭院种满果树花卉,整个小村庄生机盎然,尤其是主街道两侧,秋天水果成熟之时,走进公益村,纵横笔直的村道、整齐划一的庭院和街边挂满果实的山里红、梨树、山荆子、李子树、杏树,花果飘香,绿意盎然,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人们随手可以摘到路边果实。
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实施“三化五到位”,近年来,公益村投入700余万元在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上狠下功夫。全村栽种各种绿化树2.4万株,绿化公路19公里,种花种草美化4.8万平方米。修建一体化围墙7500延长米,硬化庭院485户。粉刷围墙13500平方米。砌筑永久性边沟35公里。投入190万元修建3个水源地,划定了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置围栏400米,铺设管网28000米,水源水质经通化县环境监测站监测,水质为地表水国家I类标准。投资30万元,用于河坝堤防建设,修建铁丝笼压脚1800延长米,坝前压柳1000延长米。在不断加大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坚持长效管理,消除污染源头。进一步充实了环卫队伍,添置分类垃圾桶,配备铲车、垃圾运输车,实行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保洁运行机制,全镇实施垃圾精细化管理,生活垃圾收集率、处理率达100%。实现了“路畅、水清、村净、景美”的目标。
积极做好改厕工作,做到粪便无害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减少粪便污染。公益村境内现有两个黄牛养殖大户,常年存栏300头,年产粪量1.64吨,该村投资72万元修建堆肥场1200平方米,购置畜禽粪便粉碎机,每日将产生的粪便全部运到堆肥场,集中处理,用于还田,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100%。进一步推进沼气建设,推行沼气池、畜禽舍、厕所“三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全部采用生态化处理方式,主要用于农户家中取暖,部分用于沤肥,部分还田,杜绝了空气和水体污染。修建文体广场6000平方米,新建文化活动室1个,装配了农家书屋1处,极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二、与时俱进,转型农业突飞猛进
在发展战略和项目引进中,公益村坚持以审批为龙头,以管理为纽带,以监理为手段,最大限度地限制了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不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入境,从源头上严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目前辖区内没有“十五小”、“新六小”等国家明令禁止重污染企业。全村林地面积6624公顷,村集体有股份制林场,所得收入按一定比例给村民分红,各村采取分块采伐、轮流作业的方式,并对采伐迹地进行育林,让森林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
在农业生产过程,该村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严格按照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积极培育生态高效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努力减少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绿化苗木连片发展,目前已有500亩,主要有紫叶稠李、红皮云杉、花楸、垂榆、水曲柳、黄桲椤等绿化树种,产销30多个县市区,在外界以形成品牌。农业种植过程中,积极引导群众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避免了农药污染、土壤生态条件恶化,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该村还围绕生态园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休闲、观光、垂钓、水上餐饮于一体的观光农业运作机制,全力打造农业休闲旅游胜地。
三、原始生态,绿满石湖绘未来
春有山花烂漫,秋有瓜果飘香,石湖原始森林位于长白山系老岭山脉西北麓,是通化地区仅存的一处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落叶与常绿乔灌木混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晚始新世纪的植物群。全村有林地总面积达662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4.4%。林下资源如山野菜、各种菌类珍果、地道药材极其丰富。年产细辛3吨、五味子4吨;松籽8吨,核桃10吨,榛子5吨。有黑熊、獐子、狍子、鸳鸯等各种珍稀野生动物50余种,其他野生动物180余种。细鳞鱼是鲑科细鳞属的冷水鱼类,对水质、水温等生存条件比较敏感,古为贡品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开一片热土,播绿色希望,唱四季丰歌,长白山下的秀美公益,将以美丽乡村为契机,不断强化环境,打造出大山深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