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砬子沟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发布时间: 2019-07-25 01:49:00 来源:

  7月10日,正是入夏以来最热的时候,通化县四棚乡砬子沟村村民李守良和伙伴们一起,在村集体经营的那片贝母地里挥汗如雨,因为起贝母必须天气晴好。虽然那几天暑热难耐,他和伙伴们依然乐乐呵呵,因为几年来集体经济的大发展,让村民们普遍看到了发展的前景。“大河有水,小河不空,村里有钱了,大伙儿都能跟着沾光。”这是李守良的心里话,也是村民的普遍认识。1967年出生的李守良是一个勤劳的农民,父亲当年为他起了这个与“守粮”谐音的名字,仅仅是希望他这辈子不挨饿。这几年,他发现种玉米挣钱太少,可是家里养着几头牛,他没法外出务工。从2015年村集体发展贝母项目开始,他和妻子便在村里务工,春夏种贝母,冬天他还当村办油坊的榨油匠,每年收入1万多元钱。2017年,村集体经营的两亩四分地贝母卖了23.3万元,除去成本,净挣10万元以上,还剩了900斤“米粒子(用于栽培的小粒贝母,每斤市价40~60元,每亩地出产的‘米粒子’可以再种植两三亩地)”,这是砬子沟村多少年都没有过的事情。看到集体的项目挣了钱,李守良和不少村民都动了心思,他也跟着种了一亩三分地的贝母。两年下来,这些贝母给他创造了大约7万元的纯利润,外加400斤“米粒子”。“你种这一年贝母,不赶上种五六年苞米了么?”李守良说:“关键是它(用工)时间短啊,现在就完事儿了,倒出工夫来可以干别的。”

  “咱们村小,以前集体收入就是靠林业采伐卖点木头,林权改革之后集体的山场也没有了。”村支书丁瑞雪说:“从2015年下半年市委组织部包保我们村开始,我们利用扶贫资金和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发展了贝母项目,还有榨油和花卉种植,总体来说项目选得不错。”如今,村里的榨油项目与花卉、贝母、返魂草种植项目整合在一起,由村集体组建的通化县丰瑞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经营,集体经济日渐壮大。在上级帮扶下,村里新建了休闲广场、路灯、围墙、柏油巷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全村老老少少都享受到了国家扶贫政策的红利。

  砬子沟的村民是勤劳的。在村集体种植的返魂草园里,50多岁的贫困户张茂钦坐在小板凳上一点点薅草,在他身边是一副拐杖,身后是他的妻子和七八名老人,他们劳动一天的报酬是80~100元。这个因伤致残并致贫的人不肯坐等救济,拄着拐杖来参加劳动,农忙时分,他患有腰间盘突出的妻子甚至坐在马车上下地施肥。因此,这对夫妻赢得了村民的尊重。

  “在我们村里,给贫困户分红不是个事儿,但如果养成了不劳而获的习惯,那肯定不是好事儿。”这是丁瑞雪的理念。他告诉记者,对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村里尽量创造就业机会,村里人只要想干活儿挣钱,基本都能有活儿干。

  这几年,砬子沟的发展变化,除了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外,最根本的是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得到了提升。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村党支部坚持用农闲时间落实党内“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党员参加集体学习,并同步开展党员包保巷路卫生、党员包保贫困户、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党员们找到了荣誉感,村干部不再单打独斗,村党支部的威信也越来越高。

  丁瑞雪坦承,自己当了27年村支书,但始终是按部就班干工作,扶贫攻坚开展以来,党员积极性提高了,集体经济壮大了,群众的幸福感提升了,自己也有了目标和奔头儿。7月上旬起贝母的这几天,砬子沟村的党员干部几乎天天早晨4点多出门,晚上8点多才回家。有人说集体经济不挣钱,可砬子沟村集体经营的贝母亩产都在2000斤上下,一般农户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也不多,而且不光丰产,还丰收,去年村集体的贝母销售额达到88万元,前所未有。

  “扶贫不能扶个人,而要扶书记,扶出一个好书记来,没有私心,能抓班子、抓经济,这个村才会有发展。”砬子沟村第一书记汪晓东说:“村集体卖贝母挣了钱,全村都特别高兴,集体有收入,干部才有干劲儿,才能用心研究集体经济。现在,我们丁书记没事儿就和我唠项目,一唠一上午。”

  这两年,砬子沟村的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没少琢磨经济与民生问题。贝母项目占集体经济比重过大,价格波动就会影响集体收入,去年村里便研究种植了26亩返魂草,今年秋天还打算再发展几种适合本地自然环境的中草药材;村办的油坊不但能创造效益,还能帮助村民榨豆油;为了发展集体经济,砬子沟村计划明年再建设一座贝母加工厂,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增加集体收入,同时还能帮助种贝母的村民解决加工与仓储问题。在砬子沟村村部,丁瑞雪告诉记者,他如今想把村民种不了的地都调整过来,集中连片,由集体经营种植鲜食玉米,解决老百姓种地难的问题,还可以增加集体收入、改善公益事业……他甚至还考虑到了今后老年人集体养老的问题。

  因为信任村集体,头脑活络的村民开始跟着村集体上项目。去年,砬子沟村决定发展返魂草种植项目,消息传出来,集体的地块还没定,栽子还没买,有的村民就已经种完了。7月10日一早,在村部外边的小广场上,46岁的村民陈国华正在晾晒新鲜贝母。他告诉记者,自己妻子和两个正在上学的女儿名下都没有耕地,平日里他靠开小卖店和杀猪补贴生活,但这两项营生收入不多。看到村里种贝母挣了钱,他把家里的10亩地种上了贝母。“只要能管理好,这玩意怎么也不会赔,就是多挣少挣的问题。”他这样说道。

  村民支持集体,集体反哺村民,这才有集体经济的繁荣。在村集体的贝母地里,66岁的庄稼老把式殷有权说:“原来我们村什么(产业)也没有,一穷二白,粮食价格一跌,老百姓手里根本没有钱。这几年汪书记他们给咱们村联系项目,既有长远规划,又有近期见效的项目,多项开花,什么都有。有钱让大伙儿挣,咱们党的政策就是不让一个人落下。”村民王喜乐则一边干活儿一边说:“村里有产业那当然是好了,搁村里就能挣钱,俺们村里光给老百姓开支一年就得二三十万,分到我个人手里是没多少,可你得算总账对不对?”

  “我们丁书记觉得集体经济应当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只有这样村子才能发展。”汪晓东说:“咱们村集体给的地租高,前年村集体挣的钱大部分都用于工资和地租,后来村里开会问谁家有不种的地能包给集体,结果一统计一下子来了1200多亩地,全村旱田总共才2600多亩,最后村里集中连片地租了150多亩。”

  “我想利用扶贫这个契机,让我们村打个翻身仗。”丁瑞雪说:“我和我们村的干部、党员开会讲,这几年多亏了市委组织部包保咱们,这是个机会,村里发展好了,老百姓都能跟着借光儿,所以我有多大劲儿就使多大劲儿,争取给咱们村打下个好基础。”

  几年来,砬子沟村得到的各项产业项目投资累计100余万元,说少不少,说多不多。之所以能实现“钱生钱”的良性循环,正如汪晓东所说,关键是村支书能干,干部带头、党员团结,集体才能挣这么多钱,不然投入多少资金都没有意义。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