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空壳村”里拔穷根
发布时间: 2018-10-17 09:01:00 来源:

  金秋时节,走进洮北区东胜乡,不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台收割机欢快地在田地间“跑”动,随着金花飞舞,一排排玉米被收入“囊”中。

  新合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纯雨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了这场全程机械化作业的主力军。从深耕、播种到管理、收获,“一条龙”的服务,让贫困户成为最大受益者。

  在洮北区的脱贫攻坚战中,东胜乡新合村、春光村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了“强组织、建产业、亮新村”的工作思路,切实推进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担当扶贫使命,汇集一股“聚民心”的扶贫力量

  “今天是我到新合村驻村帮扶的第一天。初到这个村子,让人处处感受到一种‘破败’和‘荒凉’,我的心不由自主地疼了一下,这里的老百姓会有怎样的生活?”这是2016年年初,长春工程学院校办副主任舒英利到新合村任第一书记的第一天,他用日记记下了驻村帮扶的点点滴滴。

  3年来,作为省级包保单位的长春工程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工作,选派优秀工作人员担任第一书记,两次调整充实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并创新工作方法,从以前的单兵作战转变为抱团脱贫。2018年,杨春光也由院里下派到东胜乡春光村担任第一书记,与舒英利一道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他们深知要想尽快融入其中,就必须迅速与村民打成一片,丢掉斯文、俯下身子干实事。他们挨家挨户入户调查摸底,与老百姓促膝详谈,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忧、所盼。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走遍了新合村和春光村的每家每户每一个角落,随身带着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村里的情况,并时刻牵挂,随时探望。

  走进三星贫困户刘乐群的家里,四面的墙壁已经熏得发黑,屋子里简单的放着一张桌子、一个衣柜、一台不大的电视机,智力三级残疾的妻子站在那儿一动不动,目光呆滞。刚入户时,刘乐群一家对他们非常抵触。为了让刘乐群接受他们,舒英利和杨春光三天两头就跑一趟刘乐群家,送米、面、油、书、笔、本等生活和学习用品,并告诉刘乐群,院党委承诺只要孩子进入分数线,报考长春工程学院,一切费用全免。功夫不负有心人,舒英利和杨春光最终走进了刘乐群的生活,走进了贫困户的心,不只是刘乐群,村里的贫困户有个大事小情的都会找第一书记,他们也会尽全力帮忙。

  激发基层活力,塑造一方“有梦想”的新型农民

  要彻底改变一个村的落后面貌,必须让党组织厚植于农村。针对两个贫困村基层党建薄弱的情况,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完善了村委会办公室设施,巩固了党组织活动阵地,为凝聚党员、服务群众提供了有力保障。

  他们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以党建工作为抓手,以“四位一体”干部管理制度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当好全村“两学一做”的带头人,组织和带领村党员干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标杆、树榜样,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他们还多次召开两委成员、三委成员、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大会40余次,通过开展“精准扶贫不养懒人”等宣传教育,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新合村和春光村呈现出户户要发展、全村要脱贫的良好氛围。

  近3年时间里,在村三委和第一书记共同努力下,原本狭窄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光滑的水泥路,破败不堪的泥土房改造成干净整洁的小瓦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再也看不见了。

  探索产业优势,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没有产业支撑的扶贫开发就是空中楼阁。

  新合村和春光村是东胜乡比较偏远的村落,精准识别后,新合村有贫困户42户78人,春光村有贫困户28户57人,两个村子耕地面积少、基础设施薄弱,老百姓一直以种植玉米为主,遇到干旱季节,井少,灌溉跟不上,剩不下多少钱。

  为了找到立得住、见效快、能脱贫的好项目帮助贫困户脱贫,新合、春光村村级三委和第一书记共同努力,跑遍了农机、农业、财政等相关部门,又通过网络与兄弟县(市)取经,脱贫政策一遍遍研究、脱贫项目一个个推敲、脱贫会议一次次研讨,最终选定了建立农机合作社。合作社建立初期,遇到申请难、资金难、土地缺等问题,洮北区委、区政府积极协调推进,最终,区以“一事一议”扶贫资金向新合村、春光村累计投入120万元,争取补贴资金300万元,长春工程学院党委分别为新合村及春光村建设农机合作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50万元,合作社固定资产累计达750万元。目前,新合村农机合作社已投入使用,去年盈利25万元,贫困户每户增收3000元以上。

  王林是新合村的三星贫困户,可他从来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情,不等不要不靠,除了自家的1公顷口粮田,还承包了3公顷田地。新合农机合作社成立后,对贫困户非承包地全部免费,同时对外出租作业,产生的收益一部分用于年底贫困户分红。“有了合作社的免费‘一条龙’服务,今年,我们家能增收近5000元,日子过得轻松多了。”王林的脸上展现出少有的笑容。

  针对有劳动能力并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积极引导他们发展庭院经济,为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每户投入300元,购买100只鸡雏,既改善了贫困户的生活条件,又可适当增加收入。康宝库就是搭上了庭院养殖的快车,让老伴能有钱买药,孙子能圆梦求学。

  星火燎原燃壮志,脱贫路上意志坚。昔日的“空壳村”拔掉了穷根,为贫困户提供了持续稳定的收入,也让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步伐愈发坚定。  (姚 丹)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