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
一、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组织和领导人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在不同时期曾29次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和明确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实际上与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各项要求,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农村富裕和繁荣。但是,中央五中全会作出的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决策,与过去比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从建设背景看,这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生产力持续发展和农村经营体制日趋完善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建设和发展的起点与过去比更高了,社会政治经济基础更坚实了。其次,从建设思路看,这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扎实稳步推进,指导方针更明确了。第三,从建设目标看,这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5句话20个字的目标要求,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建设的内涵更深刻、内容更丰富、要求更明确,体现了各项建设协调统一的特点。第四,从建设的方式看,这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农民是主体,政府是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要主动,形成全党全社会的合力和共同责任,体现了城乡统筹、工农互动、合力推进的特点。
具体来说,深刻认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应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把握。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三农”问题解决不好,科学发展观在现代化建设中就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就没有得到贯彻落实。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纵观世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能不能处理好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是推进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一些国家和地区较好地处理了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韩国、日本和台湾)。但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人口过分向城市集中,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城市贫困阶层,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印度、巴西)。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目前不少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农村却还有一些地方通不了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喝不上干净水。现在,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43%,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全国也还有6亿左右的人口要生活在农村,农民依然是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农村问题解决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长期以来,消费拉动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结构的重大问题。资料表明:美国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占75%,日本为85%,我国只占36%。这种结构不仅造成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和国际压力,而且也是不可持续和长久依赖,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脆弱性。影响农村消费增长除了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城乡收入差距大等原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够,农村消费环境较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通过新农村建设,可以把广大农民群众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而且还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比如钢材、水泥等)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城乡发展反差较大,二元结构特征非常明显,主要表现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民收入增长滞缓,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严重滞后。农民子女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群众意见很大。此外,农村还存在着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乡村债务和农民工问题等引发的纠纷,有的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社会稳定。
二、关于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
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目标要求含义很深,覆盖面很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我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提出了开发提升新产业、研发推广新技术、规划建设新村镇、培养造就新农民、构建完善新体制、建立健全新机制、培育发展新组织、拓展启动新市场八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关于开发提升新产业。主要是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结构优化升级。
(二)关于研发推广新技术。主要是大力研发和推广应用科学技术,靠科技创新支撑和带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三)关于规划建设新村镇。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规划建设新村镇。
一是积极改善村容镇貌。主要是重点治理“脏、乱、差”,改善村镇人居环境。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积极探索不同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投入形式和运作模式。搞好村镇道路、安全用水、电力供应、垃圾处理、通讯设施、广播电视、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采取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根据各地财力、农村基础、地理气候、农民承受能力和民俗传统习惯的差异,重点推广农村重点中心集镇、城市周边农村、一般农村、少数民族村和边远贫困农村五种模式。同时,要注重培育、开发建设一批具有民俗传统、风景名胜、历史文化等特色风格的知名村镇。
(四)关于培养造就新农民。主要是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
(五)关于构建完善新体制。重点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农村金融投入体制等五大体制。
(六)关于建立健全新机制。主要是建立五大机制,即:建立完善政府支农的政策机制,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机制,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七)关于培育发展新组织。要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培育典型,强化培训,加快立法等综合措施,按照自愿、互利、协作、发展的原则,加快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八)关于拓展启动新市场。新农村建设要着眼启动农村市场,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
三、关于新农村项目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项目特点
新农村项目建设涵盖了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从实践看,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其它投资项目比较,既有共同点,也有一些差异。
一是投资规模较小。大多投资都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之间。
二是投资渠道多元。新农村建设项目往往不仅有国家补助性投入、乡村集体投入和农民自筹,还包括社会捐助、部门帮扶、军民共建、村企共建、能人援建等多种渠道。
三是贴近现实生活。新农村建设实施的项目大多都是农民最急需、最急迫和受益最直接的项目,有着方便生产、贴近生活的显著特点。
四是建设主体明确。主要是村镇和广大农民群众。
五是资金管理规范。
六是以规划为依托,突出各地特色。
七是突出注重了农民意愿。
(二)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
主要是“六通、六改、五建、三化”:
六通: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电视、通信息网络。行政村主干道达到油路、水泥路标准,街道和巷道硬化;村内群众饮水达到安全标准,有条件的可兴建自来水设施;照明用电和动力用电进屯入户,全面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大力推广户用沼气池,有条件的可建设秸秆气化设施;基本普及有线电视;电话、电脑等信息网络进村入户。
六改:改住房、改院落、改厨房、改厕所、改圈舍、改街道。拆掉土坯房、茅草房和危房,有条件的农户搞好旧砖瓦房改建新建;对村屯各住户的院落进行统一改造,达到整齐美观;适应燃气的需要和节能的要求,对厨房进行必要的改造,推行新型节能灶;室外厕所达到封闭、卫生的要求,有条件的建室内冲水厕所;改变农村圈栏养畜、棚架养禽式的散牧散养、人畜混居的状态,推行房舍式、暖棚式养畜养禽,有条件的统一建设牧业小区,做到人畜分离;对街道和巷道进行统一规划,尽量达到宽窄有度、整齐划一、方便行走、节约占地。
五建:建村部、建卫生所、建文体场所、建农民科技夜校、建垃圾处理场。村部建设要达到省里有关要求和标准;村内有一所适合新型合作医疗和满足农民保健防疫需要的卫生所;村内要有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微机音像室和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建一个能容纳100—300人的农民科技夜校;在村外建一处统一堆放垃圾的处理场。
三化:美化、绿化、亮化。重点是搞好室内外墙壁和院墙的粉刷,在院落外统一堆放柴草,房前屋后和村道、街道、巷道两侧栽花种草植树,沟塘、荒山、荒坡和农田防护林带搞好植树造林,对于不适于耕作的搞好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村屯整体绿化率,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对于有条件村屯的重点道路和居住区实施亮化工程。
根据实际可能,可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在村内建设超市、餐饮、洗浴、理发、网吧等商业设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四、关于我省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部署,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深入贯彻落实重大强农惠农政策,着力解决了农村民生问题,全省新农村各项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五年时间,全省开展了百镇千村新农村建设试点,2010年全省又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加强农村主导产业建设,粮食总产在500亿斤阶段性水平基础上向600亿斤目标迈进,畜牧业、园艺特产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县域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连续跨越4000元、5000元、6000元三个大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全面加强,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新修农村公路4.7万公里,乡镇和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率分别达到100%和94%;解决了428.7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告别了饮用高氟、高砷水的历史;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58.9万户;全面免除了农村232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252.54万,占在乡农业人口总数的96.7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80万人,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880元;每年启动实施了400个行政村整村扶贫开发,实现了56.8万人口脱贫。我省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六个突出特点:
一是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省委、省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视,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60个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组织,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部门共同负责的组织领导体系。
二是建立了多元投入机制。五年来,省投专项资金9亿元,带动各方面投入227.0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农民自主投入94.12亿元。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和杠杆撬动作用。
三是建立了有效的帮扶制度。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50多名省级领导、185个中省直部门单位、26所大专院校通过对接明确了帮扶责任。全省共有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单位、1000家企业,按照一定三年不变的要求,重点帮扶1000个示范村,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是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2006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2008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2009年制定了《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从建立投入机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动员社会力量、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
五是初步建立了科学规划体系。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六是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五年来,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省新农村办和省委组织部联合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组织实施了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省里还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近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
五、关于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总体部署
(一)工作思路:“五个突出、五个体系”。突出示范村功能建设,科学谋划村镇布局,构筑城乡联动的新型村镇布局体系;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构筑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突出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推进村屯环境整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生态建设体系;突出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构筑和谐稳定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系。
(二)总体要求:
——千村示范。从2010年起,用三年时间,在全省选择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空间布局相对合理、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1000个示范村,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强化基础,完善功能,带动周边村屯发展。到2020年,使这些示范村成为联结城乡、辐射周边、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
——万村提升。全省现有1万多个村级单位,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开展环境整治,改善提升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和人居环境。
(三)建设标准:
1.农村经济发展。主导产业方面,建设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农民收入方面,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增收格局,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集体经济方面,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示范村有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达到60%以上。
2.基础设施建设。示范村达到“六通、六改、五建、三化”标准。
3.农村社区建设。包括村办公室、村卫生室、村文化科技活动室、村图书室(农家书屋)、村警务(治安)室、村广播电视室、村多功能室(农民夜校)、休闲广场,以上“七室一场”建设,尽量配套,综合建设,一室多用。
4.农村环境整治。建立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六、国外经验和注意问题
(一)国外经验
新农村建设是各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必经的过程。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韩国等都进行过新农村建设。总体上来说,西方的情况与我国情况差异较大,他们的经验借鉴意义不大,而韩国的国情、农情、文化、习俗,尤其是人文和我国的情况比较相似,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韩国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成功的作法。在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政府把农村开发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开展了新农村运动。重点在于“精神启发”,始终将“勤勉、自助、合作”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加以启迪。
第一阶段:“新农村运动”初期,韩国政府设计了20多种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工程,如桥梁、公共浴池、饮水工程、洗衣池、修筑河堤、乡村公路、新农村会馆等,让各地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需要的项目,政府免费向各村发放一定数目的水泥和钢筋支持这些项目。
第二阶段:1973年,政府开始对不同情况的乡村进行分类,全国的乡村分为三类,一类是基础村,重点是继续改善生活环境,培育自助精神;二类是自助村,重点是改良土壤,疏通河道,改善村镇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农业收入;三类是自立村,重点是发展乡村工业、畜牧业和农副业,鼓励和指导农民采用机械化、电气化、良种化等先进技术,组织集体耕作,建立标准住宅,修建简易供水、通讯和沼气等生活福利设施。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后,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又进入了新的阶段,由初期的政府提倡、督导,带有很强的“官办”性质,变成了目前的完全由全民参与的民间社会运动,并切提出了新世纪的更高的发展目标。
通过20多年的努力,“新农村运动”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韩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幅提高,实现了经济起飞,城乡发展的差距大为缩小。2004年,韩国的人均GDP达到了14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是1∶0.94。
韩国新农村建设值得借鉴的经验:
1.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始终是农民,新村运动的实质和精髓是农民自发的“致富运动”,农民由衷发出:“干!就能行”。这是新村运动的真实写照。
2.中央和各级政府在初期需要倡导、扶持、示范、带动,但要在几年内逐步淡出,科技教育和民间部门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始终突出和激发农民的自发、自助、协同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
3.政府在人财物方面积极支持,如支援物质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组织、策划、设计、实施、改进、维护能力,而不是大包大揽。
4.新农村建设要遵循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特点、规律,以及自身发展需求和过程,并与世界农业发展相衔接,比如发展农村民主、农民组织、妇女参与、农村教育、农村卫生、技术推广、农业贸易、文化建设、城乡交流、农村旅游、有机农业等。
5.新农村运动实际上克服了韩国在引进美国文明时的盲目西化倾向,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文化,树起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建立了国家伦理和道德。
6.加强研究。韩国新村运动到了1980年以后,开始总结经验教训时的第一条就是:研究滞后于社会实践,因此付出了代价。可以说,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就在于科学的理论研究和诚实的实践。
(二)注意问题
我省建设新农村遵循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壮大财政实力,奠定发展基础。
二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创新农村体制和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四是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达标工程,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
五是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分层实施,防止大轰大嗡,急功近利。
六是坚持政府扶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把握好以下五点:
一是要统筹谋划,综合发展。要深入掌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统筹新农村各方面建设,防止单一追求某一方面增长。决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搞成农村新一轮的大拆大建,片面追求村容整洁,而忽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是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要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和差异性的研究,对于不同发展地区,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规划任务和建设措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防止把新农村建设搞成劳民伤财、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政治运动和形象工程,应杜绝一切形式的新农村建设的各种达标升级、考核和评比。
三是要抓住关键、积极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主体建设作用。坚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要加强对农民教育、引导、培训和示范,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让他们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当成家业来办、产业来兴、事业来管,做到勤勉自立、奋发图强。
四是要完善机制、形成合力。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使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和热情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强化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本着“农民自筹为主、银行贷款为辅、国家以奖代补”的原则,把各类原本的分散支农资金打捆使用,用国家的有限投入激活农民和社会各界的资金,做到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促进民间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是要总结经验、分类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新工程,一种新尝试,没有成功的经验和现成的模式可遵循,只有在实践中进行探索、研究和完善。加强发展模式、建设标准、配套政策、统抓共建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创新思路。注重抓好试点,及时总结实践,发现典型经验,指导面上工作,不断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
董国权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