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经验,科学谋划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2014年12月15日—19日,由省农委于强副主任带领长春市农委、四平市农委、省新农村办有关负责同志一行6人,先后考察了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大塘金村、花塘社区东观村和西观村、黄龙岘村,溧阳市陈家村、祠堂村、后村、灵官村、龙峰村、竹塘村;浙江省德清县五四村、劳岭村、燎原村,安吉县高家堂村、马家弄村,桐庐县芦茨村、茆坪村、环溪村、荻浦村等2省、5个县(市、区)、19个美丽乡村。考察组听取了江浙两省农业、住建、农办等部门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情况的介绍,实地调研新农村建设新貌、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整治、基层组织建设等有关情况。总的印象是江浙两省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成果十分突出,对我省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现形成综合考察报告如下:
一、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江浙两省地处“长三角”地带,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商贸重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建国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两个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人文等方面的优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协调推进工业和农业、城镇和农村等各项建设,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历史新突破,开创了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他们的做法和经验:
(一)注重城乡统筹,突出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村民幸福指数。江浙两省都把新农村建设当成改善农村民生的最重要抓手,高质量快速推进。所到之处看见的农村,都是一条条笔直宽敞的柏油路,一排排古朴特色三四层高楼的农民新村,一处处完善的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清洁的自来水、综合服务社区和历史文化长廊,一个个与大城市紧密衔接的具有生态乡村风貌特点的旅游景点,一块块村落景观、道路景观、水体景观、绿化景观相接辉映,塑造了江南独有的乡村特色美景。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农村基础设施全覆盖、公益事业全发展、公共服务全保障,农村更像城市,城市连接农村,城乡连为一体,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了城里人一样的美好生活,充满了骄傲感和自豪感,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得到了跨越式提升。
(二)注重科学规划,突出生态优先,有效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江浙两省都秉持着“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尊重生态、热爱生态、保护生态入手,进行科学规划布局,推进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他们建设的新农村都是依山傍水,随弯就弯,千回百转,没有统一模式,不搞大拆大建,一村一韵,一户一特,千村千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03年,浙江省率先提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之后,聘请北京等地几家大的规划院对全省农村进行了村庄规划,确定重点建设200个省级中心镇、4000个中心村、1.6万个保留村和971个历史文化村落的村庄布局,形成了以“四美三宜二园”,即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村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市民休闲旅游乐园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格局。江苏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先导,将全省20万多个自然村逐步优化为4.2万多个农村居住点,实行生态设施、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服务并重,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取得了较好成效。
(三)注重发展产业,突出富民强村,不断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江浙两省人多地少,有的地方人均只有几分地。但是他们在匮乏的土地、独特的资源基础之上,大胆探索,改革创新,闯出了一条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大幅结构调整、高度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型发展之路。到目前,江苏省发展家庭农场1.9万家,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景点3211个。2013年,江浙两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106元和13598元。以江苏省为例,2013年全省村级集体总资产2054亿元,净资产1333亿元,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59万元。做到了农民收入和集体经济实力同步增长。他们的做法主要有:一是集体整合土地。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大塘金村将本村及其毗邻的村庄耕地,采取租赁的方式集中连片种植薰衣草400亩,打造“金陵休闲农业四十八景”之一,集休闲旅游、加工薰衣草精油、薰衣草茶于一体,年吸引游客3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400多万元。黄龙岘村2000亩特色茶园,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二是农户合作经营。溧阳市祠堂村党支部书记林富春带头组织村民成立了溧阳市江南桂花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800余名。目前,已初步建成江南最大的桂花产业园基地,园区实现年销售2800万元,利税600余万元。成为十里桂花长廊产业观光带,共栽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桂花6万多株,打造成为“江南桂花第一村”。浙江省安吉县马家弄村5000亩毛竹林及其系列加工制品产业,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45万元。三是发展行业协会。桐庐县芦茨村集中连片打造“慢生活农家乐”,目前已经发展到101家,年产值达到4500多万元。他们为改变农家乐“各自当家”的局面,进一步提升农家乐档次,规范农家乐经营,村里组建了农家乐协会,制定协会章程,严格规范农家乐的经营行为,加强对农家乐食宿接待各方面的管理。四是吸引社会资本。德清县劳岭村利用地处莫干山脚下清馨幽静、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和距离上海仅2小时车程的区位优势,引进南非、法国、韩国等投资商,发展外籍人士在当地开办食宿服务“洋家乐”、开山鼻祖“三九坞”、当家花旦“裸心谷”、后起之秀“后坞生活”、浪漫典范“法国山居”、小家碧玉“隐居莫干”等系列旅游产品,吸引了众多驻沪大企业高管和白领到此休闲度假,仅60多家“洋家乐”,每家每天旅游收入4000-8000元。同时,农户每年出租房租财产性收入达到5-10万元。
(四)注重提升内涵,突出乡村文化,着力彰显新农村建设特色。江浙两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十分注重打造特色产业牌、生态旅游牌、历史文化牌和美丽乡村牌,在建设中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在传承保护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他们做到了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历史文化挖掘。南京市江宁区利用有87组地名与《红楼梦》有关,花塘社区的地形态势与《红楼梦》大观园的地形态势相符合,曹雪芹的祖宅在江宁等文化优势,全力打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红楼稻香村(东观村和西观村)。桐庐县茆坪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注意保护和挖掘至今有900余年历史、宋元之际建的“文安楼”、“胡氏宗祠”及一大批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建筑,成为考古研究和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二是注重历史人物宣传。桐庐县荻浦村历史上曾考出12个进士,其中申屠氏是个人才辈出的家族,有汉代丞相、尚书令,提据史端公等。申屠开基为救父亲舔吮疮毒,乾隆赐“孝子”匾,立牌坊一座。荻浦人家家都有以德文化为特点的家训祖教以及学校教风等。荻浦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彰显以历史人物为代表的孝义文化,很吸引人的眼目。三是注重建筑物的文化命名。走进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村,映入眼帘的是家家户户楼房最醒目的位置、社区、骑友驿站、公交站点、售货亭等都张贴着美丽乡村标识标牌,无时无处你都身在美丽乡村之中。村内所有的建筑物都有特色文化意义的命名,街路、饭店、休闲区、旅游景点、游客服务中心都有指示牌、导游图指引。在桐庐县荻浦村,即使废弃的畜禽圈舍修复再利用,命名为牛栏咖啡、猪栏茶吧,别具特色。在江浙农村,就是一块石头、一颗枯木、一个塘坝、一条小溪等,都通过精心点缀修饰,赋予相应的文化内涵,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四是注重区域文化包装推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江浙两省各地区市、县、区、乡镇、村,都有自己独特的影响力和穿透力强的文化名片。比如桐庐县环溪村,因为村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由此得名清莲环溪村的美名。溧阳市竹塘村自然生态保持完好,植被茂密、溪水清澈、地势坡缓、老树参差,呈现一派原生态环境景象,“竹塘村寨”远近闻名。在杭州市,萧山区命名为“文明萧山·幸福家园”,桐庐县命名为“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建德市命名为“秀美山村·宜居建德”,富阳市命名为“富春山居·美丽乡村”,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等。这些文化名片享誉全国,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知名度和美誉度。五是注重建筑文化的打造。美丽乡村都是仿古建筑,独具风格,房顶黑瓦,白色墙体,灰色墙裙,青石地面,暗色木质栏杆,灰白黑,淡素雅,体现了整体建筑的静怡、厚重和古朴,与周边环境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五)注重顶层设计,突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江浙两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都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谋划推进改善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江苏省将农村环境整治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考核体系,要求环境达标比例必须达到95%以上。浙江省从2003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每年都以省委省政府召开现场会议,表彰一批先进单位个人,命名一批美丽乡村,推动力度特别大。二是不断加大投入。近年来,江浙两省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投入巨资,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江苏省2014年投入专项资金达到23.74亿元,整合资金242亿元。浙江省市县各级政府“三公”经费预算支出削减30%,节约下来的部分全部拿来用于治理农村污水。2014年浙江省省级专项达到40亿元,地级市、县(市、区)专项资金也都在几千万元以上,十年时间各级财政投入435亿元,各类社会资本投入700多亿元,体现了各级财力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三是创新建设模式。江浙两省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打造新农村建设亮点,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江苏省集中建设了一大批集一、二、三星级“康居乡村”新农村重点区。江宁区将世凹桃源、石塘人家、汤山七坊、朱门农家、东山香樟园等5个小村落打造成旅游休闲观光的“五朵金花”,并明确重点抓110个示范村、182个重点整治村、706个一般整治村。浙江省已创建35个美丽乡村先进县、80条景观带和300多个特色精品村落,在全面完成农村环境整治任务的基础上,计划用三年时间再完成3万多个自然村的污水治理任务。
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江浙两省推进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既有外在的、有形的变化,更有本质的、内涵的提升,做法成熟,经验弥贵,值得我省认真学习和借鉴。2015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并指出新农村建设要由“单项突进”向“综合发展”迈进、由“千村一面”向“各美其美”迈进、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
根据中央要求,借鉴江浙两省经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也必须立足改革创新,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步伐。具体要实现十个转变:一是在总体安排上,由过去重视新村建设向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方向转变,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二是在统筹推进上,由过去重视环境综合整治向统筹推进改善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方向转变,要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基础、新农村建设为统领、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三是在建设时序上,由过去重视各项建设一起推进向先基础设施、后环境整治、再提升田园景观3个步骤方向转变,要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四是在选点布局上,由过去重视均衡发展向连点成线、集中连片、整乡整区域推进方向转变,要集中打造一批高起点、高标准样板村群和示范景观带;五是在建设方式上,由过去重视整齐美观向“一村一特”、“千村千面”、尊重自然生态方向转变,要因地制宜推进各项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六是在文化挖掘上,由过去重视典型宣传向保护古村落、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方向转变,要不断增添新农村特色、增强吸引力;七是在增收致富上,由过去重视农民增收向既富村、又富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劳务财产性收入等方向转变,要把规模经营、合作经营、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放在突出位置;八是在产业发展上,由过去重视产量提高向发展高产、优质、安全、绿色、生态方向转变,要走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子;九是在建设内容上,由过去重视“物的新农村”建设向“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建设并重转变,要提高职业农民素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十是在组织推动上,由过去重视政府投入向科学规划、整合社会力量方向转变,要切实落实全党全社会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责任。
按照上述工作思路,建议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要突出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的地位,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推动作用,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中的融合作用,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吉林中的基础作用。新农村建设是长期的历史任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要坚持不懈、毫不动摇、一以贯之地抓实抓好,切实抓出大的成效。
第二,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三者是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而新农村建设仍然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丽乡村建设的总纲。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垃圾围村和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帮助农民解决秸秆还田和秸秆固化利用问题,保证农村整体环境干净清洁。要继续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在完成1000个省级示范村、推进410个重点村建设的基础上,及时启动新一轮4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要积极创建美丽乡村典型,集中打造一批城镇周边城镇化型、中西部地区社区化型、东部山区特色化型、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型美丽乡村,从2015年开始,每年省里创建和命名100个省级美丽乡村。
第三,突出规划引领,实现科学建设。遵循不求新建、但求新貌,不求整齐、但求整洁,不求大变、但求方便,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突出抓好省域和县域村庄体系规划,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推进农村垃圾处理规划,制定不同区域的美丽建设标准。规划一旦制定,要保证落地实施。
第四,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我省属于欠发达地区,同发达省份比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最大的短板,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创建美丽乡村的主要制约因素。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在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向全面实现屯屯通、户户通推进。要全面完成农村改水改厕任务,确保农村人口卫生安全。要搞好现有农村危旧房、砖瓦房改造,整体提高农房防震、保暖、舒适效果。要解决好农村信息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农村电子商务进屯入户,方便农民购销农产品、日用品和生产资料。要切实搞好扶贫开发,提高农村整体富裕水平。
第五,精心打造特色农村文化品牌。我省各地都建设了一批漂亮的新农村,但文化内涵普遍贫乏,仅限于扭秧歌、跳广场舞、墙体文化上,与江浙两省打造的特色文化差距较大。从2015年起,每个县(市、区)都要组织一些文化专家和名人进村入户,挖掘历史名人、民俗文化,赋予特产品文化内涵,创造地域美丽传说,弘扬特色文化,提升“软实力”。要加强对现有街路、广场、桥涵、景点、园区、社区、河湖等公共建筑物的命名,赋予生命力。凡是创建国家级、省级美丽乡村的村,都要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文化品牌。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体,推介新农村文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第六,构建强大的新农村建设合力。当前,我省大幅度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难度较大,投入少是根本制约因素。经过努力,2014年市县两级新农村专项投入达到3.6亿元,比上年增长60%。今后我省要继续挖掘市县两级和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作用,扩大规模,增加公共财政覆盖率。切实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作用,激励村集体和广大农民群众主体投入的积极性。进一步落实省、市、县三级400名领导干部每年帮扶40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的工作责任,凝心聚力,捆绑相关部门单位、企业大专院校、社会能人,强力帮扶,增加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涉农资金使用,鼓励在县一级把资金集中起来,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扎实。要加强会议推动,建议在2015年7、8月份,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新农村建设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现场会议,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参加并作重要讲话,培育一批好典型,总结一些好模式,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