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五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高起点站位,高标准谋划,高速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新突破,绘就了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美好蓝图。到目前,全县建成达到美丽乡村标准的标兵村30 个、先进村50 个,涌现出了一大批产业发展突出、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整洁、文化特点鲜明、干群融洽和谐的新农村。
——科学规划谋发展,合理布局展新篇。五寨县以地貌特征划分,有南部石山区、中部平川区和东西北部丘陵区三大块,农村地域广阔,差异大,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2006 年拉开新农村建设大幕之后,县委、县政府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重点突破的要求,制定了《五寨县2006——2020 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规划纲要(草案)》,明确了五寨县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在全县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推进了县域、镇域、乡域、村庄建设规划,使新农村建设布局更加合理和科学,以县城及重点镇周边为重点区域,引导拆除旧房,整理宅基地,规划建设新居,建设城镇融入型城镇化新农村。以中部平川区、东西北部丘陵区为重点,选择区位优势明显、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基础较好的中心村,引导土地集约经营,创建聚居适度、产业优化、基础完善、服务配套、管理民主的社区化新农村。以南部石山区为主,充分发挥规模化种植、养殖以及旅游资源的优势,集中建设高效畜牧养殖专业村、休闲旅游村、民俗文化村等一批特色化新农村。到目前,已建设新农村示范村100 个。
——壮大产业强支撑,增加收入惠民生。五寨县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切实改善农村民生。围绕建设粮食大县、畜牧大县、林业大县、特色产业大县、农产品加工业大县、农村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速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了粮食高产创建工程、畜牧改良增肉工程、马铃薯繁育体系建设工程、温室大棚蔬菜工程,毛健茶叶、野生菇、中药材等新兴战略产业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家庭农场和大户、联户经营,推动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基础建设促统筹,环境整洁建新村。全县通过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滞后的状况,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城乡居民。多年来,全县采取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县城支持农村,推动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扩展。到去年末,全县建设农村公路2419 公里,乡镇和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率分别达到100%和99%;解决了163 个村41863名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告别饮用高氟、高砷水的历史;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基本解决“低电压”问题;开展了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和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改造农村危房4127 户;建设城乡校舍51.37 万平方米;启动了村卫生室标准化和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新农合实现了全覆盖,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41 个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工程,乡乡通宽带;实现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建设农村文化大院190 个,186 个行政村配建健身设施;绿化美化村庄220 个;推进了104 个贫困村和3 万农村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绿化、美化为内容的“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任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步入快车道。
——精心组织强推进,合力共建齐攻坚。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加强领导、分工协作、广泛参与、合力共建。在组织领导上,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挂帅、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领导体系,每年县委、县政府都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和工作部署,及时解决重大问题。在合力共建上,坚持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建机制,推行了村企合建、部门帮建、能人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等多种共建模式。全县发动100名领导干部、100 个部门单位、100 家企业帮扶100 个示范村,一帮3 年不变,明确帮扶任务和要求。到现在8年时间,县财政投入1.9 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带动各方面投入达到8 亿元。在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上,2010 年五寨县委开展了基层党组织固本强基、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农村党员创业带富“三项工程”,全面实施了村干部培训,一大批能人支书、项目支书、青年支书走上领导岗位,带领农民群众创业致富。2012年五寨县委开展了帮扶困难群众、帮扶困难党员、帮扶薄弱基层党组织的“三帮扶活动”,千名干部下乡驻村,帮贫扶弱,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