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倒映,绿水绕村,粉墙黛瓦,竹篱石径,花开庭院。在溧阳,走遍南山北岭,濑水两岸,最爽心悦目的事情,莫过于观赏一个个美丽村庄。经过3年花大力气整治村庄环境,全市2400个村庄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嬗变,呈现出村容村貌新、生态环境美、乡村特色浓、公共服务优、人民生活富的喜人景象。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等领导先后到溧阳视察村庄环境整治,盛赞溧阳村庄环境整治为全省提供了样板。最近在溧阳召开的全省村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溧阳村庄环境整治的经验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科学规划 绘制蓝图
“道路坑洼溅泥浆,池塘污水冒臭气,乱堆乱放一塌糟”。这是几年前溧阳农村留给人们的印象。“村庄环境脏乱差,即使小康不幸福”农民的意见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求。2011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一个庇荫农民的重大决策: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并将此列入全市重点工程(工作)和“10件为民实事”之一。从上到下一齐行动,举全市之力推进此项工作。
我市广柔的丘陵山区和水网圩区,风景旅游区众多,森林、湿地休闲公园不在少数,旅游农庄更是星罗棋布。农村村庄几乎都镶嵌其中。在有着这样的丰富资源的背景下,村庄环境整治不是单一的就整治而整治,而是站在高起点上进行全域规划。在南部山区借助天目湖、南山竹海旅游度假区,把原生态的自然风光融入村庄环境整治,打造与之匹配的美丽乡村;在西部丘陵山区,依托佛教文化和休闲观光为主的瓦屋山生态旅游区、曹山慢城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水西红色旅游水网圩区的优势进行村庄环境整治;在东北部借助塘马水库、长荡湖、水母山(中华曙猿遗址)、八字桥都市农业园,建设小桥流水江南水乡农家。为成就这一“有形之美”,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村庄环境整治规划技术导则》,邀请省、常州等设计单位,为村庄环境整治问诊把昹“量身定制”规划。
因村制宜 彰显特色
村庄环境整治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与模仿。因村制宜,方显特色。戴埠镇灵官村是典型的丘陵山区乡村,涧河潺潺,村中房屋错落起伏,大部分采用块石砌筑,掩映在绿树和竹林中。由于村落保留了较多的原生态风貌。在整治时,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打造出了一个散发出古朴、淳厚的山里人家气息的“石头村”。李诗圩村地处水乡,村内河流交错纵横。整治中,以突出“水”为主题,设置了亲水拱桥、栈道,沿河步道相互环通;桥头亭廊玉立,古树笼烟,呈现出“水韵江南,小桥人家”的浓郁乡愁。
一条平坦的水泥村路伸向远方,路面如水清洗过一样,看不到一丁点垃圾。“谁能想到,我们这村能美成这样!”南渡镇旧县村村民陈老伯指着门前的池塘记忆犹新:原先全村人家的生活污水都流到这口水塘,水发黑发臭。如今清了淤,在塘内种植水生植物,花开鱼游,引来不少水鸟,臭水塘成了水上小公园。整治中修复翻新的塘边码头,村民在洗衣、洗菜,弥漫着浓郁而温馨的农村生活气息。经过整治后的村庄环境,以最直观的方式重新界定出截然不同的乡村生活。特别是在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的南部山区,营造出了“一户一个景、一院一幅画、一家一片园”的乡村游特色,令外地来的游客流连忘返。这些,见证着溧阳村庄环境整治化蛹成蝶的缤纷过程,也成为当下农民们心中最美的印记和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感受变化 提升自我
“住房超过城市,环境超过城市,生活超过城市”;“出村乘公交,种田开小车,村里建超市”。如今的溧阳农村,农民们把生活品质提高的原因,都归结为村庄环境整治。正如市委常委、副市长夏国浩所言:“村庄环境整治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农民的肯定,说明此事做到他们心坎上了。”在村庄环境整治中,市委、市政府瞄准农民心思,对经济基础较好的南部乡村,侧重于优化村庄布局,提升公共服务;对经济基础薄弱的北部村庄,着重在路、电、水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这一做法,让更多的农民,特别是经济基础薄弱村的农民带来触手可及的好处。社渚镇东山庙村虞阿狗一口气说了村庄环境整治后村里出现的变化:“村里路硬了,夜里灯亮了,塘里水清了,村里绿多了,垃圾入箱了,厕所不臭了”。看到村庄环境整治不是“花架子”,是真的“有利可图”,很多镇村的村民由当初的“要他改”变成了“他要改”,大家争先恐后要求村庄环境整治,唯恐轮不上。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三星级康居乡村”24个,“二星级康居乡村”242个,13个村成为省级康居试点村。
“环境改变人”,美好的环境带来农民思想和行为上的改变,在潜移默化中,村民们慢慢摒弃了乱丢乱扔、乱堆乱放的陋习,养成了自觉呵护环境、讲究卫生的生活习惯,连村风民风也在悄然改变,村庄环境整治的成效已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渗透延伸。为了维护好整治成果,不少村建立了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不少村民当上村庄环境保护志愿者。村庄环境整治让我市农村生机盎然、魅力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