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优美的环境 幸福的家园——四平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 2014-05-29 03:49:00 来源: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美妙的诗句,会唤起人们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和回忆。“美丽乡村”建设,正是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入手,把家乡建设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场所。

  四平市农委副主任吴卫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真正动起来的时间并不长。主要源于市委提出要把‘三区一建’作为推动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其中‘一建’指的就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之后,相继提出了‘三年城乡面貌大改观’和着力把‘一核三带’节点镇培育成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按照这样一个思路和要求,各地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特别是近两年,通过干部带、典型领、政策扶等多种措施的有序推进,形成了人人参与、积极行动的工作氛围,‘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干部带动。建设“美丽乡村”,农民是主体,干部是关键。凡是能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能把发展规划制定出来,能把政策和资金争取过来,能把发展条件创造出来的村都是因为有一个好的基层组织带头人。基层组织带头人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双辽市双山镇玉尺村党支部书记高真玉就是这样的带头人。他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后,筹措资金,修通了全村的水泥路,路两侧修砖石路沟,安装太阳能路灯,并植树栽花,短时间内使村屯大变样。现在玉尺村被吉林省确立为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示范村。

  典型引领。四平市“美丽乡村”建设中有好典型、成功典型。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引领和带动作用是明显的。伊通靠山镇百姓有句顺口溜:“一进靠山心敞亮,街道靓丽交通畅,环境治理真叫强,这样的领导咱赞扬。”几年前,靠山镇党委书记张亚冰刚到任时,为了进行环境整治,首先对靠山大街进行路面硬化。政府没钱,只能从马路边石两侧铺1.6米宽的人行步道,业户门前大面积地面不铺成一致的方砖,整个规划无法完成。张亚冰利用早晨商户营业前的时间,挨家走访,开动员会。细致的讲解,真诚的沟通,让80多家商户深受感动。结果除政府铺设的2500多延长米路边石及近1万平方米方砖步道外,其余都是大家自己投资,不到20天,整个大街两侧近3万多平方米的硬化工作全部完成。标杆树立起来后,各村纷纷效仿,9个村各显神通,整修树台、植树栽花、清理垃圾、硬化排水沟、建文化广场等等比着干,老百姓高兴得不得了。

  政策扶持。四平市是农业大市,“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先要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转变农民观念,逐步改掉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其次要通过政策倾斜,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缺失问题,在加快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乡村,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年,市本级财政投入100万元,用于长效保洁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市财政拿出450万元奖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使用上,对达到环境整治一类乡村标准的,给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奖补,为乡村和农民解决最需要、最现实、最迫切的热点、难点问题,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

  现在,全市有4个村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美丽乡村”,3个村被命名为“吉林省最有魅力休闲乡村”,123个村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梯次推进的喜人局面。   (孟立君)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