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
12月2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省科技厅介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激发创新潜力活力 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再上新台阶”的相关情况。
12月2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省科技厅介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激发创新潜力活力 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再上新台阶”的相关情况。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贾鹏锋: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继续举行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第四场。
我们邀请省科技厅厅长李岩先生,为大家介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激发创新潜力活力 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再上新台阶”有关情况。共同参加发布会的还有省科技厅副厅长刘宝芳女士、吕义先生、鲍成胜先生,他们将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请各媒体对新闻发布会的内容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报道。
首先,请省科技厅厅长李岩先生介绍情况。
省科技厅厅长 李岩: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是在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这一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大会,是把党中央谋篇布局“大写意”变成吉林精耕细作“工笔画”的一次生动实践。
全会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改革”,为吉林由人文科教大省向人文科教强省前进确定了“方向标”、绘制了“路线图”。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把科技创新作为破解振兴发展难题的“金钥匙”。近年来,全省科技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成果转化的理念,按照科研攻关急不得、成果转化慢不得的思路,统筹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环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十大跃升行动”,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的省委科技委,完成科技管理机构改革,科技管理工作在职能配置上更加优化、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创新型省份建设加速推进,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名全国第18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13位。长春首次进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百强城市。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建设,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长白山、三江、吉光3个省实验室挂牌运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增强,累计注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278户,同比增长72%;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90户,创历史新高。1000余名高校院所“科创专员(科创副总)”走进企业助力产教融合。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涌现,长光卫星“吉林一号”117颗卫星全球组网,吉林大学“地壳一号”挺进地球万米深处,中车长客时速160公里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等新一代列车持续为世界轨道交通提供“中国方案”,吉林化纤碳纤维等四大纤维走向世界,长春百克生物首批国产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上市打破国外垄断,通化安睿特自主研发出全球唯一上市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
围绕全会部署安排,省科技厅将坚持以改革精神抓改革,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通过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激发创新潜力活力,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五个方面改革工作。
一是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充分发挥省委科技委重大科技创新决策作用,强化跨部门、跨地区、跨军地优势科技力量统筹调配,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政策体系,完善科技政策统筹工作机制,加强科技与财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政策的协调联动,推动科技政策从各管一段向构建高效协同的政策体系转变。积极融入新型举国体制,主动承担更多国家科技项目,争取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在吉林省布局建设,集聚和用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二是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面向产业的基础研究,围绕光电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人参等重点产业,以及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部署基础研究任务,努力解决一批前瞻性、系统性的关键科学问题。完善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管理制度,逐步扩大联合基金的影响力和规模。深化全省科技创新有组织聚力攻坚机制,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碳纤维复合材料、人参、现代种业、风光电氢储、生物医药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统筹实施聚力攻坚专项,逐项攻坚突破。探索将符合条件的高校院所与企业横向攻关项目认定为省级科技项目,推动科研人员从高校院所走向经济主战场,帮助企业攻克工艺研发、技术迭代、产品升级等技术难题。
三是系统布局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动完成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组织长白山、三江、吉光3个省实验室和省科技创新研究院、省氢能产业综合研究院高效运行,尽快产出一批对现实生产力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的重大成果,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新样板。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以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前沿引领,省实验室为核心支撑,省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创新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为基础依托,新型研发机构为重要载体,链接科技人才与主导产业的平台体系。建立健全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评价机制,推动创新平台面向企业和社会开放共享。
四是积极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们将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导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把更多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产业成品和发展结果。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促进高校院所和企业的科技人才“双向奔赴”。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实施科技攻关任务,鼓励由企业主导开展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中心,培育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抽屉”走向市场。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建立基于创新积分的企业信用新模式,为科技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引导各类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五是全面打造一流科技创新生态。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能够有效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能。我们将不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行科技攻关“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扩大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研人员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等更大的自主权,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减少对科研人员的非必要干扰,真正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科研。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完善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实行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等新模式,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按照全省教育科技人才大会“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工作安排,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抓改革、谋创新、促发展,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贾鹏锋:
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提问之前请先介绍一下自己所代表的媒体机构。
吉林日报记者: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改革”,围绕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发展,省科技厅将采取哪些突破性举措?
省科技厅厅长 李岩:
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关键是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率先突破。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吹响了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改革号角,我们下一步将重点从三个方面落实好有关工作部署。
一是建立一体化发展的协同联动机制。为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高水平创新、高素质人才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相互贯通协同的发展格局,省科技厅牵头,联合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聚焦体制机制运行不畅、资源统筹力度不够、协同创新配合不足等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共同制定了《吉林省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协同发力,着力发挥我省科教人文优势,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更好地支撑产业发展、夯实产业基础,建立起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引领产业、产业反哺回报科技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是坚持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全力推动各领域由“物理整合”向“化学反应”跨越,打破政策壁垒、畅通协作渠道、形成协同效应。我们在《行动方案》中提出了4大工程、部署了17项具体行动,因地制宜制定了很多突破性创新性的举措。从科技创新角度看,在教育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提升工程中,提出推进高等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等合作,共建校企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在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提升工程中,提出推动科研经费改革,强化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统筹,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攻关,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设立科技领军企业储备名录,省市联动、“一企一策”支持重点企业成长为科技领军企业。在人才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提升工程中,提出完善青年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鼓励更多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进一步深化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落实科研人员保障机制。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推进工程中,提出改革科研项目凝练方式,突出企业“出题”,支持企业牵头实施科技攻关任务;推动产业与科技教育“双向奔‘富’”,主动为科技企业适配一批科研人员,为科研团队适配一批关联企业;推动在氢能、碳纤维、大功率半导体、生物制药、人参产业等领域开发开放应用场景,引导更多的科技成果在真实的场景应用中快速突破和迭代。
三是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我们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根本支撑作用,努力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每年省、长春市共投入6亿元支持长白山、三江、吉光3个省实验室建设运行。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聚焦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启动实施30个聚力攻坚专项。在科技企业培育上,落实企业“R&D投入引导计划”、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实现全省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10%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书记黄强在全省教育科技人才大会上的指示要求,强化与有关部门的沟通配合,建立起一体化推进的工作机制,编制任务台账、制定推进举措,强化统筹、严格督导,全力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新华社记者: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颁布实施,我们了解,目前吉林省也完成了《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的修订工作,将于2025年1月1日施行,请问这次修订的《条例》有哪些特点和亮点?
省科技厅副厅长 鲍成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
为全面促进科学技术进步,2021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22年6月,我省开始对1996年颁布的《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行修订。2024年11月27日,《条例》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将于2025年1月1日施行。本《条例》主要有以下3方面特点: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这次《条例》修订有效承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立法精神,将“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的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在总则中予以明确,增加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等内容,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
二是突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修订的《条例》,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成熟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固化下来,提出了具有我省特色的有关规定。比如,《条例》中明确了推进人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善以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同时强化对我省重点产业的支持,突出推动汽车、轨道交通、光电信息、医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我省优势关键领域技术创新。
三是有效衔接现行法规规章。新修订的《条例》,在保持自身体系完整性的同时,与《吉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吉林省技术市场条例》《吉林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吉林省人才发展条例》《吉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法规规章有效衔接,其他法规规章已有具体规定的,本条例只做原则性规定。对于属于促进科技进步的其他重要内容,与其他法规规章保持了统一和协同,提高了我省科技创新法治体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系统性,为科技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政策解读,提高《条例》的社会知晓度和覆盖面。同时,督促全省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依法履职,配合省人大加强监督检查,推动《条例》规定的重要举措、重大改革落实落地。
科技日报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围绕攻关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也作出了重要部署,请问吉林省科技厅将如何抓好贯彻落实?
省科技厅副厅长 吕义:
2022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强调,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
为加速攻关影响和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我们按照新型举国体制的思路,提出科技创新要“集中力量办大事”,联合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等8部门共同构建了全省科技创新有组织聚力攻坚机制,在省委科技委高位统筹下,集聚全省优势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实施聚力攻坚专项。明确将国家所需、吉林所能作为聚力的方向,把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填补空白和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作为攻关目标,着力强化财政、基金、社会资本三方协同,全链条部署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力求尽快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谋划建立全省科技创新有组织聚力攻坚机制,我们的重点考虑是打破传统的科研组织方式,以新机制、新模式、新方法提升科研组织效能。
在项目凝练上,精准聚焦我省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人参、碳纤维复合材料、风光电氢储、大数据、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谋划设计了现代种业、智慧农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轨道交通装备、卫星制造、卫星数据处理及应用、氢能与新型储能、碳纤维材料及制品、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核心光电器件和微电子设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赛道,有针对性地加强科技力量聚焦和政策投入,力争在“点”上实现突破。
在经费保障上,创新项目经费多元投入方式。针对不同类型项目特点,灵活采取财政资助无偿投入、“先投后股”无偿有偿相结合投入、创投基金及市场化有偿投入3种方式给予支持。其中,由企业承担的聚力攻坚专项,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给予项目总预算30%的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有效调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施方式上,在省委科技委的统筹领导下,科技部门负责“抓两端”,一方面统筹谋划全省重大产业攻关方向,牵头确定攻关的重点领域和行业归口部门,制定专项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评估,对项目成果进行绩效评价。行业部门负责 “抓中间”,按照科技部门确定的重点领域,结合行业发展实际和技术需求,研究确定“技术赛道”,提出技术方案,逐项进行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性论证,灵活采取揭榜挂帅、择优委托等方式组织实施。科技部门、行业部门各司其职,既充分发挥了各自领域特点,又能实现优势互补、同向发力,形成聚力攻坚的合力。
截至目前,首批智慧农机聚力攻坚专项已通过省委科技委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启动实施,预期研发多种智慧农机产品。第二批聚力攻坚专项重点聚焦人参、卫星数据、光电信息、现代种业、轨道交通、碳纤维、氢能等领域,将于近期启动。
下一步,我们将面向全省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优质科技企业、高校院所常态化征集技术需求,按照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排好优先序,分批次实施聚力攻坚专项,逐项攻坚突破。
中国吉林网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都提到要“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我关注到,省科技厅选派了一些科技人才到企业兼任“科创专员”,请介绍一下相关政策,以及该政策有哪些优势和积极作用?
省科技厅厅长 李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22年底,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省科技厅认真研究如何发挥吉林省丰富的科教资源,充分利用好吉林大学等67所高校、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等百余所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帮助省内科技企业解决吸引人才能力弱、高端科技人才匮乏的问题,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通道。
我们牵头联合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共同谋划启动了科技人才助力企业创新跃升三年行动,计划利用3年时间,每年选派200名科技人才到企业兼任2年“科创专员”,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选派的“科创专员”每年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企业工作,既能保证原单位工作的接续实施,又可以把优秀的科技成果、优秀的科研项目带到企业中去。
2023年,我们通过调研座谈发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三方对“科创专员”政策都非常欢迎,参与积极性很高,企业需求强烈,我们迅速调整方案,改为常态化选派,申请单位、人数达到100个时即组织一次选派工作。截至目前,已分六批选派了86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012名“科创专员(科创副总)”,到全省9个市(州)799家企业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创专员”政策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把解决企业当前难题与增强企业创新发展内生动力统一起来,实现科技政策“解近渴、利长远”。
“科创专员”政策能够让科研人员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引导更多创新资源、科技人才(团队)、科研成果向企业集聚。从短期效果看,“科创专员”可以帮助企业尽快解决在生产经营、技术升级、产品研发、人才引进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动更多已有成熟的科技成果在省内企业转化,为企业快速赋能。从长期发展看,“科创专员”政策能发挥“指挥棒”作用,引导更多人才、团队加入融入企业,帮助企业规划创新发展方向、强化科研组织管理、拓展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路径,形成产学研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为企业持续赋能。
二是把科技人才成长与科技企业发展有机融合,实现人才与企业“两促进、双受益”。
从科技人才发展看,我们给予入选的“科创专员”诸多超常支持举措。比如,省科技厅视同为承担省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对期间实现成果转化的优先给予后补助支持;省人社厅视同为省级科技人才,在企业的工作业绩可作为职称评聘、人才分类评定的重要依据;组织部在干部培养锻炼方面,视同到基层挂职2年经历等。很多“科创专员”到企业工作后,一致感到走出教室、走出实验室,能够更加全面、准确了解到企业需求、市场需求,通过为企业服务增强了获得感,也能够让自己的科技成果得到实际转化和应用。
从企业发展看,“科创专员”政策能够为企业引进相应领域优秀人才、拔尖人才,而且赋予企业遴选、考核的主动权,企业能够精准对接关键领域、急需专业的人才,有效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稀缺的问题。
三是把有为政府引导和有效市场运行紧密衔接,实现财政资金“小投入、大产出”。
从政府引导层面看,“科创专员”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破茧成蝶”专项行动、R&D投入引导计划等惠企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叠加效应。我们给予每户企业1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用于解决“科创专员”的生活补贴,减轻了企业负担。同时,一位“科创专员”的入驻,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多方面的科技工作难题,可能产生数倍、甚至是几何倍数的实际效益。
从市场运行层面看,“科创专员”与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金融助力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互为补充,形成了人才、技术、金融等多位一体支持企业发展的全新格局。通过“科创专员”这个小切口,实现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高效流动,为企业成长壮大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目前“科创专员”政策取得了一批阶段成果。如,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宋广树研究员,帮助吉林省富民种业有限公司先后改良出抗虫、耐除草剂玉米新品种10余个。长春工业大学盖方圆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帮助吉林石化完成了乙丙橡胶活化剂研发,填补了中国石油技术空白。吉林农业大学王玉华教授,帮助吉林省红五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发了系列即食黑参产品,申请企业标准7个,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件。吉林大学李冬教授,帮助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抗A、抗B等抗体,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在常态化派驻“科创专员”的基础上,从企业选派优秀高级管理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担任“产业教授”, 深度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课程教学、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等,把企业需求精准传递给高校、科研院所,并建立“科创专员”与“产业教授”互选互派互认制度,全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出重要部署。请问在科技企业培育方面,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
省科技厅副厅长 吕义: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下一步,我们将以企业为核心,构建起科技和产业之间互融互通的桥梁纽带,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重点开展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引导企业深度参与科技创新。支持科技企业成为重大任务“出题人”。健全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项目形成机制,强化从企业和产业实践中确立应用研究任务。支持科技企业主导产学研融合成为“答题人”。推动省重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创新联合体)发展,提升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和转化应用能力。提高企业牵头或参与的项目数量在产业技术研发和转化类项目总数中的占比。支持科技企业成为创新成果“阅卷人”。支持企业专家参与科技规划、创新政策和省科技发展计划年度指南编制,提高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中企业专家占比,扩大企业专家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话语权”。
二是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继续实施“破茧成蝶”专项行动,建立“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围绕我省重点产业链群,对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进行分类指导、精准对接,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源头供给。建立科技领军企业储备名录,打造领跑科技前沿、主导产学研融合、带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引领者。
三是不断激发科技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推动政策、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考核机制,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和技术合同成交额三项指标纳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赛马”考核机制,激励引导各市(州)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加大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力度,持续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孵化载体建设与发展。将服务企业情况纳入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评价考核指标,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加快向企业开放。
中国日报记者: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部署了“建立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专项”重点改革任务,请问在推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省科技厅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省科技厅副厅长 刘宝芳:
省科技厅一直高度重视人参产业科技创新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部署安排,第一时间对我省人参产业科技创新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长远布局,积极推进人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重点开展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坚持目标导向和应用驱动,瞄准人参领域世界科技前沿及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布局,重点围绕人参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形成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推动人参新药创制与产品创新,提供理论支撑。经积极努力,已在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中增设了人参集成项目,资金规模2000万元,重点解决林下山参功效物质不清楚、作用机制不明晰等问题。
二是强化聚焦产业“卡脖子”技术的聚力攻坚。重点围绕林下山参和园参种质资源、种植加工、检验检测及鉴定设备、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等影响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实施人参产业聚力攻坚专项,每年投入8000万元,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应用前景广阔的创新产品,提升人参产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第一批专项已通过专家论证,“人参全参龄食用安全性评价研究”等5个课题拟按程序纳入专项实施。
三是加速推动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的人参资源与技术优势,深入挖掘人参在延年益寿、养生保健、重大慢病等方面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重点围绕药品、食品、保健品及日化产品等领域,不断有组织地转移转化一批功能因子明确、作用机制清楚的人参产品,持续提高人参产品附加值和人参产业经济效益,逐步解决人参产品科技附加值低、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效应不显著等难点、痛点问题。
四是加快提升人参领域创新平台效能。加强人参领域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联盟等各级各类科技平台载体建设,健全和完善其体制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学科交叉,发挥其在聚力攻坚、交流合作、协同创新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不断提升服务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依托吉林农业大学建设的三江实验室,开展人参种质资源、种植加工等研究工作。我们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布局建设了人参领域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开展种质资源、功效机制等方面基础研究。依托吉林农业大学位于抚松、柳河、通化、集安等地人参等道地药材观测实验站,筹建野外观测研究站,重点开展林下山参等道地药材种质资源特征特性观测研究。
省科技厅将持续加大人参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力度,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
香港商报记者: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对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作出部署。我关注到,长白山、三江、吉光3个省实验室在全省教育科技人才大会上完成了授牌。可不可以介绍一下这3个省实验室?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创新举措打造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省科技厅厅长 李岩:
建设省实验室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省实验室是全省在某个领域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企业孵化的重大创新平台。吉林省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但省实验室一直是空白。2023年,在深入调研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省科技厅提出依托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分别建设长白山、三江、吉光3个省实验室,重点攻关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种质资源与智慧农业、光电信息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打造科技创新新的策源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下一步,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创新性工作。
一是突出抓好人才引育,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的聚集地。推动省实验室实行更加灵活的人事制度,对亟需人才可采用纳入依托单位编制后派驻、项目聘任制、双聘制等多种方式引进。赋予最宽松、最灵活的政策,来吸引人才。支持省实验室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对急需紧缺、业内认可、业绩突出的高层次人才可以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薪酬方式,所需报酬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额基数。区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开发等类别,鼓励省实验室以实际贡献和高质量成果、高质量业绩来评价人才。
二是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模式,打造激发创新活力的试验田。支持省实验室积极承担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鼓励省实验室的内设项目和横向项目,采用“开放课题”“揭榜挂帅”“PI制”等方式组织实施,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及团队参与省实验室建设。指导省实验室实行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首席科学家制,给予其更加宽松的环境,赋予其组建团队、确定内部协作模式和激励机制、经费使用等自主权。
三是加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打造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推动省实验室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成果在省内转化的,转化收益的90%给予研发“个人+团队”;重大成果转化可一事一议、协商分配收益。同时,为省实验室全链条适配概念验证中心、中试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投资基金、科研团队、优质企业等,尽快形成一批可直接在企业转化、对现实生产力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的成果,实现“造血”自循环。
凤凰网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对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作出部署。请问省科技厅计划采取哪些贯彻落实举措?
省科技厅副厅长 吕义:
科技成果转化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形式,是将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的重要路径。今年我们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制定《吉林省概念验证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试中心管理办法(试行)》,成立了省科技经纪人创新发展联盟、省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投资联盟、省科技成果服务平台“两联盟一平台”,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成效显著。1-10月,实现省内转化科技成果262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62.9亿元,同比增长279.7%。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动各类创新主体高效协同互动,将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增加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试中心,依托吉林大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提供产品验证、场景验证等概念验证服务,对科技成果进行放大熟化,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适用、成套技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加速产业前沿技术成果熟化落地及商业化。
二是不断强化高水平技术转移服务。完善技术要素市场,支持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吉林省科技大市场)承担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长春节点建设任务,构建“1+10+N”技术市场服务体系(1个省级市场、10个市州分市场、N个县市区工作站)。加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培育和管理,引导技术转移机构向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建立技术经理人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培养更多精技术、通市场、懂金融、擅转化的“科技红娘”,2026年底,培育技术经理人达到2000人。
三是加快搭建高层次成果对接平台。建立常态化服务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圆桌会议工作机制,定期开展企业家走进研究所实验室、科学家与企业家交流分享沙龙活动。举办“科技赋能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和“成果吉聚 创新吉林”等科技成果转化路演系列品牌活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特别是人参、汽车等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技术需求,搭建高校院所与企业交流渠道和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在省内落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