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
1月9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省能源局为大家介绍“以改革赋能发展 高质量构建吉林特色新型能源体系”有关情况。
1月9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省能源局为大家介绍“以改革赋能发展 高质量构建吉林特色新型能源体系”有关情况。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贾鹏锋: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继续举行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第十四场。
我们邀请省能源局局长赵彦峰先生,为大家介绍“以改革赋能发展 高质量构建吉林特色新型能源体系”有关情况。共同参加发布会的还有省能源局三位副局长杨庆明先生、刘学锋先生、张慧星先生,他们将共同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请各媒体对新闻发布会的内容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报道。
首先,请省能源局局长赵彦峰先生介绍情况。
省能源局局长 赵彦峰: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把“创新机制推动新能源发展”列为重点专项之一,明确了能源改革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能源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是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十四五”以来,全省能源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屡创历史新高,2024年,能源及关联产业项目投资突破1100亿元,是“十三五”末的六倍;发电装机规模连年刷新纪录,全省装机总容量发展到4705.68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44%;能源生产结构得到持续优化,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和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2919.62万千瓦,占总发电装机比重达62%,与“十三五”末相比增长94%。总的看,我省具有“三新一强”特征的新型能源体系正在加速形成。作为推动全省能源发展改革的主责部门,省能源局将贯彻落实好省委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小切口破题、大纵深发力,全面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为吉林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坚持政策创新驱动,优化能源政策体系。吉林是我国九大千万千瓦级风光发电基地之一,潜在风光资源开发量达数亿千瓦。我们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连续制定出台7个创新性、引领性、突破性新能源产业政策文件,以政策护航产业发展。
下步,一是持续完善新能源产业“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相关配套政策。针对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持续用力整合政策资源,将新能源直供的外延从氢基化工延伸至其他柔性负荷。二是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一体推动新能源“源网荷储”协调发展。推动各地加快“建园区、用绿电、降电价、上项目”,激发产业活力,释放产业动能,将我省宝贵的新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三是发挥“两新”“两重”“聚力攻坚”等政策集成作用,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协同配合。推动能源领域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第二,坚持模式创新推动,拓展绿电消纳空间。我们创造性提出了“绿电+消纳”新模式,以增量配电网模式、自带负荷(风火打捆)模式、新能源直供模式和孤网运行模式,推动用电价格下降,实现降本增效。政策实施以来,各市(州)累计自主下达新能源建设规模超600万千瓦,出具支持意见突破千万千瓦,项目储备充足,发展动力强劲。
下步,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资源潜力,激发地方发展活力。鼓励地方政府用足用活“绿电+消纳”试点模式,不断推动新能源就近就地利用。二是持续完善“绿电+消纳”政策体系和运行模式,促进“风光电氢储”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探索将自带负荷(风火打捆)现有电源-负荷“一对一”模式拓展至“一对多”模式,通过打捆园区负荷,为更多新落地的项目创造降本空间。三是继续丰富氢能发展模式。培育“绿氢+”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氢能“制、储、输、用、研”全链条及“绿氢、绿氨、绿醇、绿色航煤”一体化发展,探索更多应用场景。
第三,坚持机制创新策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近年来,我省不断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省内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规则,建立现货“1+7”规则体系,升级电力交易平台,组织开展“源网荷储”短期交易,以价格信号刺激负荷侧响应,释放新能源消纳潜能。
下步,我们将坚持新能源与调节电源、电网建设在规模、布局、时序上做到“三位一体”,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一是电源侧,加快煤电、气电、抽水蓄能等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建设;二是电网侧,加速打造“四横四纵”大电网,提升配电网承载能力;三是负荷侧,深入挖掘需求侧响应能力,发展多元灵活性负荷,提升电力负荷灵活调节能力;四是储能侧,积极构建因地制宜、市场主导、形式多样、规范管理、安全稳定的发展机制,推动我省新型储能规模化、多元化、市场化发展;五是机制侧,加快省内电力交易现货市场建设,不断健全规则体系,提升运营能力。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贾鹏锋:
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提问之前请先介绍一下自己所代表的媒体机构。
新华社记者: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将“创新机制推动新能源发展”列为9个重点专项之一,请问下一步就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吉林省有哪些创新举措?
省能源局局长 赵彦峰:
近年来,在实现“双碳”目标大背景下,吉林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省委将“创新机制推动新能源发展”列为重点改革专项之一,我们深感责任在肩、使命光荣。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聚焦聚力“创新”、全力实现“跨越”。
一是在政策层面,不断优化政策、创新模式。纵深构建全省新能源产业政策体系,围绕适应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不断优化政策供给,超前谋划“十五五”新能源领域系列规划研究,做细做实氢能、储能、虚拟电厂等领域实施方案。深化“绿电+消纳”模式创新,继续下放“绿电+消纳”指标分配权,充分激发地方主观能动性,自带负荷从“一对一”衍生为多负荷打捆,实现多种负荷柔性互补,自带负荷可与新能源直供相结合,破解新能源发电波动的局限性。探索发展路径,因地制宜打造以高比例自消纳为特点的区域性“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有序开展老旧风机改造升级,探寻与“绿电+消纳”的融合路径。
二是在产业层面,积极抢抓赛道、促进融合。延伸氢储产业应用新场景,推进“风光电氢储”深度融合,推动氢储应用实现突破。在绿氢化工园区方面,省市(县)联动推动园区建设,带动更多适用绿电绿氢的项目落地。在氢能储运方面,积极打通东北地区绿氢化工产品外送通道。在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方面,推进首批集中式共享储能示范项目建设。在虚拟电场试点建设方面,持续完善运营模式和市场机制,试点打造示范项目。
三是在项目层面,持续加强谋划、夯实项目。实施一批规模大、效益优、电网友好的项目,推动新能源开发向多能互补、产业协同、源网互济转变,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效”。加快推动增量配电网产业园区、绿氢化工产业园区、绿电园区等建设,以园区承载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和就地转化;加快建设大电网,推进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送出工程建设,完善区域骨干网架,推动主网架构从“两横两纵”变为“四横四纵”;加快实施储能提升工程,发展新型储能项目,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深入布局充换电基础项目;加快推动吉电入京工程,打通新能源消纳新通道。
总之,新能源产业发展恰逢其时,我们将聚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光发热,持续点亮经济、惠及民生。
人民日报记者:我们了解到吉林省正在推进“绿电+消纳”四种模式,请问“绿电+消纳”四种模式具体有什么内容,后续还将有什么完善措施?
省能源局副局长 刘学锋:
“绿电+消纳”四种模式是将我省宝贵的新能源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的重大创新,也是未来一个时期指导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行动总纲。
一是增量配电网模式,按照“目标导向、远近结合、逐步离网”的原则,创新供电模式,新能源项目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盈余电力不反送大电网,电力供应阶段性离网,全力打造园区绿色可靠供电价格洼地,随着绿电占比提升,供电价格将进一步降低。二是自带负荷(风火打捆)模式,以“自我消纳、自主调峰”为原则,针对符合国家和省内相关产业政策的新增用电负荷项目,由能源开发企业建设运营新能源项目并协调火电调峰,电量全额上网,通过双边市场交易,实现用电企业享受低电价、能源企业扩大新能源开发规模的多方互赢。三是新能源直供模式,以新能源直供电为主、大电网供电为辅的供电方式,即“高比例全部自发自用,低比例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新能源建设规模不超过负荷端所需电量的1.2倍,上网规模占比不超过20%,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四是孤网运行模式,建设相对独立运行的孤立局域电网,当新能源端发电较多时,负荷端能够提高自身运行功率,并通过储能、储氢等形式进行消纳调节;当新能源端发电能力不足时,能够从储能、储氢等设施中放电(氢),必要时能够进行负荷侧管理调整生产计划。
按照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关于新能源发展专项工作部署,我局将持续完善政策设计,进一步释放“绿电+消纳”政策红利,推动省内新能源资源就近就地开发和高水平消纳,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继续下放“绿电+消纳”四种模式指标分配权1年。二是拓宽四种模式适用场景。结合实际工作和各地区所提建议,对符合“绿电+消纳”四种模式发展的思路和做法予以明确,推动更多地区能开展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需要的项目。三是建立新能源指标动态调整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整个产业合理有序发展,避免出现“跑马圈地、围而不建”的现象。
香港商报记者:近年来吉林省大力推动绿氢产业发展,多个百亿级投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就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的“促进‘风光电氢储’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进绿氢化工产业发展方面,下一步还将开展哪些工作?
省能源局副局长 杨庆明:
2022年以来,我省积极培育“绿氢+”战略新兴产业,抢先布局新赛道,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绿氢产业支持政策,落地开工了一大批以绿氢化工为代表的重大项目,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能源局高度肯定,多个项目获得国家支持。
其中,国电投绿氢合成氨大安一期项目获国家发改委中央预算内投资2.26亿元,中能建绿色甲醇松原项目入选国家第一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国家电投长春中韩示范区“采用自主高性能质子传导膜的兆瓦级电解水制氢电解槽”被列为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政策引领+项目支撑+创新驱动”的绿氢产业发展格局。
按照“新能源直供+绿氢化工综合利用”模式,在松原、长岭、大安、洮南、梨树等地打造5个投资百亿级的绿氢化工产业园,目前5个园区内的项目扎实推进,已初步形成平台与产业“双向赋能、深度融合、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配套印发的《吉林省绿能产业园区供电实施方案》开启了全国首创供电模式,园区配套新能源80%全部自发自用,20%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实现了风光绿电直供,降低整体运营成本。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风光电氢储”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推进“绿氢、绿氨、绿醇、绿色航煤”一体化发展,尽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一是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和支持各市(州)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培育特色“绿氢+”产品,找准功能定位,将自身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做到优势突出、“各美其美”。同时,加强全省统筹,合理规划布局,提高风、光、水、生物质等基础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绿氢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我省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美美与共”。
二是积极拓展应用场景。一方面,深耕绿氢化工领域,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力争大安一期、中能建松原、上海电气洮南3个项目年内建成投运,早日形成示范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会同有关厅局,稳妥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示范应用、在工业领域规模应用、在能源领域替代应用,有效延长应用链条、提升利用效能。
三是加强绿能园区建设。加强资源统筹,进一步摸清绿能园区周边风、光、水、生物质等资源底数,优化项目布局,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及时序。强化要素保障。指导园区用活、用好支持政策,多渠道解决园区用地、资金等问题,保障项目高效推进。持续“招大引强”。发挥已入驻园区企业、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吸引更多上下游产业集聚,努力把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全省绿氢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示范区、经济增长带动区。
四是统筹推动工作落实。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协调有关厅局,种好政策“梧桐树”,加快推进各项惠企政策落地落实,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打造区域最优发展环境,及时解决梗阻问题,确保氢能企业愿意来、留得住、能壮大,不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澎湃动能。
吉祥新闻记者:2023年省政府颁布了《抢先布局新型储能产业新赛道实施方案》,方案实施一年来,吉林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情况如何?
省能源局副局长 张慧星:
新型储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黄金赛道”。
2024年,省能源局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抢先布局新型储能发展新赛道,一手抓顶层设计,一手抓产业布局,我省新型储能产业已逐步呈现出统筹规划、规范引导、多元发展的新发展格局,强劲赋能了吉林特色的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在政策方面,我们制定出台了《吉林省新型储能建设实施方案》《吉林省新型储能电站推荐布局方案》《关于促进吉林省用户侧储能设施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积极构建新型储能发展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在储能装备制造方面,全省储能电池年产能总计达到2.9吉瓦时,电池材料年产能超17万吨。在全氟离子膜、锂电池负极材料、铅碳电池等领域优势较为突出。目前,我省新型储能涵盖了磷酸铁锂、全钒液流等多种技术路线。特别是2024年12月24日,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乾安玉字储能电站、长春富国储能电站正式投运,填补了国内严寒地区规模化新型储能电站建设及应用的空白,标志着吉林省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下一步,省能源局将全力推进我省新型储能规模化、市场化、高质量发展,针对吉林省高寒地区、高比例新能源的特点,围绕新能源基地外送和就地消纳需求,以“极大、极小、极长、极短”的“四极”模式重点推进我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一是加快建设单体大容量共享储能电站,在关键电网节点更好地发挥系统支撑调节作用;二是发展小规模的用户侧分布式储能,优化电力消费模式,挖掘负荷侧调节潜力;三是探索长时全钒液流、压缩空气、重力储能、氢储能等技术,实现长周期的电力存储和调节;四是推进短时高频飞轮储能技术应用,保障电力系统频率稳定,积极构建新能源与新型储能协同共进的循环发展范式。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请问在推动吉林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方面取得哪些成果?下一步还有哪些具体举措?
省能源局副局长 杨庆明:
近年来,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聚集了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行业领军企业在吉投资,围绕风电、光伏、氢能、储能重点领域,全省新能源装备产业实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截至目前,我省新能源装备企业共57家,建成项目49个。风机最大产能达到每年1500万千瓦;光伏组件年产能达到230万千瓦;PEM电解槽年产能达到200兆瓦,碱性电解槽年产能750兆瓦;储能电池年产能总计达到2.9吉瓦时,电池材料年产能超17万吨。
下一步,省能源局将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科学制定“十五五”行业发展规划,推动项目建设逐步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加强对各地工作引导,依托我省重大能源工程项目,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将具备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落地我省,对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优质项目,实行备案手续容缺办理。
二是为企业争取政策性资金支持。抢抓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以及我省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新机遇,用好“两新”“两重”“智改数转”等政策,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争取更多支持,助力企业加快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
三是以科技赋能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不断深化“产学研用”协作,推动省内先进技术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得到产业化应用。同时,搭建企业供需对接平台,组织供需对接会、产品交流会等,促进企业在材料、产品、订单等方面加强合作,帮助企业拓展市场。
中国吉林网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请问吉林省电力市场交易情况如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去推动电力市场建设?
省能源局副局长 刘学锋:
一、关于吉林省电力市场交易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国家电力市场改革系列部署和党中央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要求,持续推进电力市场建设,规范市场运营,省内多品种、多功能、多元主体的市场体系初步建成。
一是在市场建设方面,组织优化交易机制,补充修订中长期规则,推进中长期市场连续运营,促进多层次市场有序衔接;建立现货“1+7”规则体系,开展2次模拟试运、2次调电试运、1次结算试运,检验现货市场与实际生产契合度;设计标准零售套餐,深化e-交易网购式零售功能应用,打造零售市场运营新模式。
二是在市场运营方面,落实国家指导意见,完成市场管委会换届,议事协商机制常态规范运行;规范信息披露内容,电力交易平台2024年累计披露信息超6000条,市场信息进一步公开、透明;推进煤电和经营性用户全电量入市,新能源交易空间持续扩容。
三是在市场创新方面,积极探索新能源入市路径,通过新能源外送、绿电、节假日、源网荷储互动等多种创新交易品种,不断满足市场主体绿色用能需求。
二、关于推动电力市场建设相关措施
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安全机理和平衡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多元资源配置和多方利益协调难度加大,下一步,我局将锚定工作目标,细化分解任务,加快推进落实、服务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一是坚持守正创新。统筹新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立足本省能源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实情,坚持先立后破,发挥电力市场对安全供应和能源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电力市场运营中面临的挑战,通过优化省内市场机制,推动中长期市场按日开市和现货交易连续运营,实现省内与省间、中长期与现货市场高效协同。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计划与市场、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关系,充分考虑电能量价值和调节资源价值,创新交易品种,确保电能量、辅助服务、新型主体交易市场统筹衔接、联合运营,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中国新闻社记者:谈到能源,老百姓最关心的可能就是家里的电、天然气够不够用,请问随着极端天气增多,在加强能源保供方面有哪些考虑?
省能源局副局长 张慧星:
老百姓对能源高质量发展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用能需求得到满足,用能质量得到提升。我们坚持把能源保供特别是民生用电保供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2024年累计开展1200余项电网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从“隐患排查、预案准备、应急响应”三方面组织做好能源保供工作。经综合研判,预计今冬明春供暖季我省电力供需总体平衡,用电需求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能源要素生产运行监测,发挥大电网平台作用,加强省间余缺互济,提升电力应急能力,全力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一是全力提高电力供应能力。监管发电企业切实履行央企保供责任,确保燃煤机组“应并尽并、稳发满发、顶峰出力”,更好发挥煤电兜底作用。保持电煤库存处于合理区间,保持库存可用天数15天以下电厂动态清零。
二是抓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强化底线思维,充分发挥“电力+气象”作用,及时发布预警,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做好事故预想。按照“需求响应优先、负荷管理保底、节约用电助力”原则安排电力电量平衡,确保极端情况发生时能够快速准确安全处置。
三是加快构建安全可靠新型电力体系。加快推动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建设,全力推动新能源开发,科学发展抽水蓄能、新型储能项目,积极推动新型电网工程建设,健全配电网全过程管理,通过建设“虚拟电厂”进一步扩大灵活性可调节负荷资源,加快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新型电力系统。
四是同步抓好石油、天然气生产运行监测。积极筹措油气供给资源,加快推动“虎林-长春天然气管道”重大项目建设,督促各方履行天然气保供职责,完善《吉林省供给侧“迎峰度冬”期天然气负荷管理预案》,增强天然气保供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