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省“两会”民生主题新闻发布会
1月15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2025年吉林省“两会”民生主题新闻发布会,围绕民生话题,介绍全省2024年民生实事完成情况和2025年民生实事安排情况。
1月15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2025年吉林省“两会”民生主题新闻发布会,围绕民生话题,介绍全省2024年民生实事完成情况和2025年民生实事安排情况。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王卫东: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吉林省“两会”民生主题新闻发布会。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每年都谋划安排一批民生实事,作为全年工作重中之重,集中物力财力,用心用情扎实办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民生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提出“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加大财政民生投入强度,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正在召开的全省“两会”,民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为及时向大家传递“两会”信息,今天我们专门围绕民生话题,邀请省发改委副主任易环宇先生,介绍全省2024年民生实事完成情况和2025年民生实事安排情况。参加发布会的还有省教育厅副厅长单联成先生,省民政厅副厅长杜文革先生,省住建厅副厅长刘红卫先生,省卫健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高占东先生,省体育局副局长曲永凯先生,省残联副理事长张振英先生,他们将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请各媒体对新闻发布会的内容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报道。
首先,请省发改委副主任易环宇先生介绍情况。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易环宇: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我省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关切,每年扎实办好一批民生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持续推动民生改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下面,介绍两方面情况。
第一,2024年全省民生实事完成情况
2024年,省委、省政府确定了25项民生实事,涵盖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7个领域。至2024年底,25项民生实事已全部完成,取得显著成效。
促进就业方面,征集推送就业岗位50.4万个(次);建成规范性实体零工市场71个,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2253个。社会保障方面,城乡低保对象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月人均643元和483元;为15万名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服务;为191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救助患有肿瘤、股骨头坏死、白内障等疾病困难患者1339人;资助2570名考入本科院校的困难家庭考生,实现应助尽助。教育惠民方面,建设300所中小学“活力操场”;拨付学费补助,帮助4001名农民工、一线职工和产业工人参加学历继续教育;为508个畜牧养殖大村配备兽医,对280名兽医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医疗卫生方面,为7834名适龄儿童免费开展牙齿窝沟封闭服务;为6187名新生儿免费提供遗传代谢病筛查服务;培训751名乡镇卫生院院长。养老助老方面,建成35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并投入运营合作助老餐厅和助餐点1327个;为80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文体生活方面,免费向困难学生和特殊群体发放惠民购书卡5万张、电子阅读卡12万张;送演出下基层1820场;建设健身路径200套、多功能运动场32个、笼式足球场20个、健身广场5个。公共服务方面,改造瓶装液化石油气居民用户“阀、管”99.94万户;实现14项医保服务“乡镇可办”、8项医保服务“村可办”;完成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线路140条;完成1517个行政村污水治理(管控)任务;建立法律援助联络点1531个;完成85家集中配送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升级改造任务。
第二,2025年全省民生实事安排情况
2025年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起步的关键一年,办好民生实事意义重大。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将重点推进20项民生实事,包括社会保障、困难群体救助、教育惠民等七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社会保障方面2项:一是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保障水平,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3倍提高基本生活标准;二是将参加职工医保的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等五类人员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
困难群体救助方面2项:一是为10万名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现“应救尽救”;二是为1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教育惠民方面4项:一是建设100间校园冰雪运动训练室(场);二是实施中小学校教室灯光照明改造;三是开展“阳光少年夏令营”活动,惠及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困难职工等群体子女2000人;四是持续推进“求学圆梦行动”,资助5000名农民工、一线职工、产业工人参加学历继续教育。
医疗服务方面3项:一是为重点地区新生儿免费提供遗传代谢病筛查服务;二是为重点县(市、区)小微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免费提供职业健康检查;三是建设医疗“影像云”,推动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医疗影像数据归集上云、互通共享。
养老助老方面3项:一是新建改建合作助老餐厅和助餐点1000个,实现乡镇、城市社区全覆盖;二是为70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实现困难老年人家庭全覆盖;三是提高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标准。
文体生活方面2项:一是免费向学校困难学生和特殊群体发放惠民购书卡5万张、电子阅读卡9万张,继续为边境村配置群众文化活动用品,实现边境村全覆盖;二是建设24个群众滑冰场,26个户外健身中心。
公共设施方面4项:一是新增完成10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任务;二是提高专业化物业服务面积覆盖率,长春市专业化物业服务面积占住宅总面积比例达到87%以上、其他城市达到75%以上;三是实施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开工6000套;四是改造客运班线公交化线路120条。
下一步,省发改委将会同省直各相关部门,围绕目标任务逐项制定实施方案、落实主体责任、细化分解目标、合理安排进度,确保各项任务年底前高质量完成,向全省人民兑现承诺。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王卫东:
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提问之前请先介绍一下自己所代表的媒体机构。
新华社记者:我省已经连续多年把民生实事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请问与以往相比,今年的民生实事工作安排有什么特点?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易环宇:
从2007年开始,我省每年都将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民生改善事项,谋划成为具体化、可操作的民生实事,纳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向全省人民作出承诺。2025年全省民生实事研究谋划工作于去年10月初启动,历经建议征集、事项申报、修改完善、征求意见、集体决策等阶段,按照重点推进一批、常态化实施一批的工作思路,确定了今年的民生实事,其中重点推进20项,并逐项与民生改善政策措施和预算编制有机衔接,做到任务可量化、措施能落地、资金有保障。总体看,今年工作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更加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听取民意。在事项谋划上,根据群众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不断完善公开征集、定向征集、常态化收集机制,民意征集渠道更加广泛。通过公开信方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开征集民生事项,利用省政府网站、“吉林发布”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向社会公众同步征集民生事项。共收到教育医疗、住房供给、交通出行、养老服务等方面意见建议246条。经认真研究、筛选,分类反馈到相关职能部门,作为2025年民生实事安排的重要参考。
二是更加注重回应百姓关切。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民生实事安排上,聚焦共性问题,紧盯薄弱环节,集中力量优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推进助老餐厅建设、实施中小学校教室灯光照明改造、开展职业病健康检查、提高专业化物业服务等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事项都已积极吸纳。此外,将一批持续性民生事项转由各职能部门常态化推进,不再列入重点民生实事清单,如征集推送就业岗位、送演出下基层、为儿童免费开展牙齿窝沟封闭服务等事项。
三是更加注重群众可感可及。以提高质量标准为目标, 坚持“投资于人”和“投资于物”并重,尽力提标扩面,力求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切实提高民生实事的“含金量”和受益面,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如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月人均千元以上;提高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标准,在2024年基础上翻倍,提标后80-89周岁每人每月得到的高龄津贴不少于50元,90-99周岁不少于200元,100周岁以上不少于600元,这个标准在全国已经达到中上游水平。
四是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通过完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民生服务,发掘增长潜力,以民生保障促进和支持经济发展。如建设校园冰雪运动训练室、群众滑冰场等项目,就是结合我省冰雪产业发展需求,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对改善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推广普及冰雪运动、促进我省冰雪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记者:请问我省在困难群众救助方面都取得哪些成效,2025年将采取哪些措施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的底兜得更牢更实?
省民政厅副厅长 杜文革: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的要求,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纳入全省民生实事项目,各级民政部门全力做好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工作,持续实行省定最低指导标准机制,稳步提高低保、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保障标准,确保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截至2024年末,全年筹集中省级资金47.3亿元,保障城乡低保对象77.48万人,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月人均643元和483元,城乡低保标准差距进一步缩小;保障特困人员9.11万人,基本生活标准达到月人均846元和616元;给予10.13万人次临时救助,人次均救助水平1150元,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按照“两会”关于办好民生实事要求,2025年,我们将持续强化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着力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坚守底线、突出重点,一方面,继续落实好低保政策,把全省77.48万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好。另一方面,聚焦9.11万特困人员,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具体可以概括为“两个提高,两个自愿”:
“两个提高”。即:提高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当地上年度城乡低保标准的1.3倍;提高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根据特困人员具备、部分丧失、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不同情形,分别达到当地上年度最低工资标准的10%、20%和30%。
“两个自愿”。即:自愿选择申请方式,开通“吉林救助”手机端受理小程序,困难群众申请特困人员,实现线上申请与线下申请自由选择。自愿选择供养方式,特困人员根据个人意愿选择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不断提高集中供养服务质量,确保有集中供养需求的特困人员全部纳入机构供养;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指导县级民政部门、乡镇(街道)建立定期探访制度,督促照料服务人认真履行委托照料服务协议,照顾好特困人员日常生活,确保达到与供养标准相适应的生活条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物业服务群众都十分关心。今年“两会”将提高专业化物业服务面积覆盖率纳入年度民生实事,请问吉林省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把好事办好?
省住建厅副厅长 刘红卫: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物业治理工作,2021年以来,颁布实施《吉林省物业管理条例》,陆续出台20个配套文件,构建“1+20”物业行业法规体系。
推进红色物业建设,推动物业企业建立党组织,提高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公布物业企业“红黑榜”,实施部门联动,开展执法进小区活动,物业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今年将提高专业化物业服务面积覆盖率列入民生实事,目的是让业主享受更专业的物业服务,主要采取5项举措:一是实施大物业管理。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以街道社区为单位,将辖区内分散的独栋楼、单体楼和规模较小的集中连片无物业小区,合理划分物业管理区域,形成“片区大物业”,引进优质物业企业接管,实现一个物业企业“1+N”管理模式。二是实施国有物业统管。鼓励有条件的城市组建国有物业公司,采取“先尝后买”方式,先期免费提供1个月的物业服务,再试运行提供3至6个月服务,取得业主认可后,签订物业服务合同,提供专业化物业服务。三是实施旧改接管。老旧小区改造前,征求业主意见,将同意实施物业管理的,优先列入改造计划,物业企业全程参与改造过程,改造结束后,即时提供物业服务。也可按照“谁改造、谁负责”原则,统筹老旧小区改造与物业服务一体化管理,由旧改中标单位承接改造后的物业管理。四是实施“菜单式”服务。推动建立红色物业或物业党建联盟,采取“有偿低价”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物业企业或专业化服务企业提供卫生保洁、门卫保安、设施设备维护等“点单式”服务。五是实施业主自治。组建业委会或物管会,采取按户或面积确定收费标准,聘请专业化服务企业、人员等提供物业服务。
整体目标,就是力争到2025年底,长春市专业化物业服务面积占住宅总面积比例达到87%、其他城市达到75%以上。
光明日报记者:省教育厅将在2025年实施全省中小学校校园冰雪运动训练室(场)建设,请问具体将如何实施?如何保障这些项目切实发挥作用?
省教育厅副厅长 单联成:
近年来,省教育厅积极响应“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号召,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深入实施“百万青少年上冰雪”行动,加快推动校园冰雪运动,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冰雪运动及替代项目纳入体育课程。
为贯彻落实全省“两会”精神,持续加强对学校开展冰雪及替代项目体育课所需必要场地及设备设施投入,省教育厅将通过教育民生实事项目,在全省开展中小学校校园冰雪运动训练室(场)试点建设,计划2025年在全省中小学校建设100间冰雪运动训练室(场),其中含90间训练室、10个训练场。
按照冰雪运动项目类别,我们设定了4套项目方案,其中校园冰雪运动训练室2套,包括雪上项目运动训练室和冰上项目运动训练室;校园冰雪运动训练场2套,包括雪上运动项目训练场和冰上运动项目训练场。主要应用于冰雪运动项目理论知识教学、专项体能训练、专项技能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
我们将努力为学校提供更坚实的条件保障,让更多的吉林学子了解冰雪、感受冰雪、热爱冰雪,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冰雪运动带来的健康和欢乐。
凤凰网记者:老百姓关注全省“两会”,很重要的一点是关注像卫健委这样的民生部门每年都为群众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福利,请介绍一下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情况,2025年又将安排哪些民生实事项目?
省卫健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 高占东:
近年来,省卫生健康委始终关切群众期盼,扎实做好民生实事,多举措筑起群众生命健康的屏障,让百姓健康更有“医靠”。2024年,根据全省民生实事安排,我委共牵头实施了3项民生实事,均提前超额完成。
2024年,全省累计为7834名6-9岁适龄儿童实施免费牙齿窝沟封闭服务,进一步降低儿童龋病患病率,提升了儿童口腔健康水平;为6187名新生儿提供遗传代谢病免费筛查服务,其中确诊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2名,并及时给予治疗和干预措施,守住了新生儿健康的“第一关”;完成751名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任务,完成率达150.2%,实现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边境县全覆盖。
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科学有序组织实施。针对每项民生实事,均结合实际制定了工作执行方案,细化任务目标,明确工作要求,工作责任落实到人,精准确定时间表、路线图,确保项目稳妥、有效实施。二是注重工作指导培训。对具体实施窝沟封闭项目、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考核,考试合格的医技人员方可上岗开展工作,确保民生实事项目质量安全。三是强化跟踪督导。建立定期督导、暗访检查工作机制,每月开展项目进展情况调度,随时掌握民生实事工作进展,督促进度缓慢地区加快工作进度。对承担项目的医疗机构进行现场暗访抽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现场督促整改落实,有力保证了项目实施进度和完成质量。
2025年,我们将继续坚持民生随着“民声”走,围绕“针对性强、覆盖范围广,解决急难愁盼问题”,重点关注新生儿、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两个重点人群健康,确定牵头实施民生实事2项。一是为白山、白城、延边地区新生儿提供免费遗传代谢病筛查服务,及早发现遗传代谢病苯丙酮尿症(PKU)、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患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儿童智障发生率;二是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健康检查。重点选取粉尘、噪声、苯等职业病危害企业相对集中的县(市、区),对已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且通过申报系统申报的小微企业,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健康检查。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我省实际,依托国家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职业病防治项目,科学选定项目地区,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对项目实施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跟踪调度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帮助解决项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围绕新生儿疾病和职业病防治,开展政策宣传,让政府惠民利民政策深入人心;加强科普宣传,让预防为主、早诊早治等健康意识成为日常,当好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中国日报记者: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蓬勃兴起,老百姓对健身的需求与日俱增。请简要介绍下吉林省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中有哪些做法,2025年吉林省将怎样继续做好这项利民的体育工作?
省体育局副局长 曲永凯:
截至目前,全省实现市、县、街道(乡镇)、社区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98%,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2024年,利用各级体彩公益金,在全省建设群众滑冰场32个、多功能运动场32个、健身步道30条、笼式足球场20个、轮滑场10个、乡镇(街道)补短板项目10个、健身广场5个、小型体育公园6个、乡村振兴和兴边富民项目10个、“国球两进”非标准足球场2个、社区智慧化健身房6个,配建一代健身路径200套、智能室外健身器材20套、“国球两进”乒乓球台400个,全省99个体育部门所属的公共体育场馆实现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让体育惠及民生真正落到实处。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齐健身设施短板,积极推动各地加强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升级改造。
一是持续以“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为抓手,建设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挥拍打球、锻炼身体,共享社区建设成果和运动健康快乐。
二是持续推动体育公园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举步可就、亲近自然的开放式公共体育空间。计划完成配建健身路径200套,“国球两进”乒乓球台400个,“国球两进”智能室外健身器材12个,建设健身广场2个,健身步道10条,轮滑场5个,社区智慧化健身房2个,多功能运动场10个,群众滑冰场24个,新建或改扩建小型体育公园或小型健身中心6个,完成乡村振兴和兴边富民项目6个。同时,全省109个场馆实现低免开放,进一步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中国新闻网记者:为10万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是省政府民生实事任务之一,请问在2025年吉林省将采取哪些主要举措,推动残疾人康复服务提质增效?
省残联副理事长 张振英:
残疾人康复服务是残疾人群众最大的需求,也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覆盖面广、专业性强、复杂程度较高的特点。2025年,省委、省政府继续把残疾人康复服务纳入民生实事,充分体现了对残疾人的关爱和帮助。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推动落实好今年的民生工作。
一是完善保障制度,让政策支持更有力。省残联将会同教育、民政、财政、卫健等省直有关部门,从完善工作机制、增加康复服务供给、强化康复服务效能、提高保障水平等方面制定促进全省残疾人康复提质增效若干举措,为今后一个时期康复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相关政策计划在今年3月底前出台。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助基层落实有动力。今年,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省级财政安排补助专项资金5880万元,支持各地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资金总量较上年有大幅增长。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残疾人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同时更为全省各地较高质量做好残疾人康复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是创新服务载体,促质效提升增活力。今年,我们紧抓基层助残服务平台——“吉康之家”试点工作,通过有效整合康复服务、托养照护、就业帮扶和文化体育等服务功能并向社区(乡村)下沉,提升基层助残服务能力,帮助更多残疾人就地就近享受服务。目前已经在34个县(市、区)确定试点机构43个。此外,我们还将通过推广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等重点项目,力争实现有需求的残疾人康复服务全覆盖,确保符合康复救助条件的残疾儿童“应救尽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残疾人的急难愁盼问题。
总之,民生为大,实干为要,我们将把“提质增效”作为今年全省残疾人康复服务主题,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切实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香港商报记者:今年,实施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开工6000套,被列为全省民生实事。请问,就推进城中村改造,省住建厅有哪些具体的工作安排?
省住建厅副厅长 刘红卫:
2024年是国家启动城中村改造的第一年,全省已有5166户城中村居民实施改造,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025年全省实施城中村改造,计划通过建设、收购方式筹集安置房6000套,已纳入省政府重点任务和民生实事。主要从五个方面推进实施。一是依法征收征地。指导各地明确征收补偿标准,制定征收补偿方案,搞好入户调查,6月底前要下达征收决定。二是推进“房票”安置。“房票”安置是指地方政府组织城中村居民通过购买存量商品房实施安置。各地要制定安置房需求和存量房房源2个清单,建立选房大厅,让群众自主选择。需要强调的是,开发企业提供的存量商品房必须是“五证”齐全的现房。三是加快项目建设。对确需新建的项目,要按“好房子”标准建设高品质安置房,抓好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监管,确保按时交付使用。续建项目4月底前要全部复工。四是积极筹措资金。我厅将会同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和专项债券支持。配合政策性银行做好专项借款评审、发放等工作,并督促各地加快资金使用。五是抓好督导推进。压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通过现场调研和跟踪督办,帮助地方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人民网记者:2024年省政府将发展老年助餐工作纳入民生实事项目,请问省民政厅做了哪些工作?是否完成民生实事任务?目前,已建成多少个助老餐厅?下一步有什么具体举措?
省民政厅副厅长 杜文革:
老年助餐大家都很关心,因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年人助餐问题是一件民生大事。
2024年,我省将老年助餐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和省政府率先突破行动强力推动。各地通过“新建改建一批、完善拓展一批、社会合作一批、互助共建一批”等“四个一批”模式积极推进,全省建成助老餐厅1327个,截至去年年底累计建成1876个。从数量上好像不少,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无论是在老年餐厅的数量上,还是在运营和服务方面,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是有一定差距。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发展老年助餐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把新建、改建、合作建设助老餐厅和助老餐点1000个列入民生实事。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老年人就餐需求,坚持因地制宜、坚持有偿服务、坚持运营可持续原则,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逐步实现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经济实惠、持续发展。
一是构建方便可及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指导各地根据老年人口规模、用餐需求、服务半径和现有餐饮资源状况,充分利用现有闲置资源和社会餐饮企业,制定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布局规划。2025年,准备通过新建、改建、合作方式建设1000个助老餐厅和助老餐点,实现乡镇、城市社区全覆盖。
二是提供经济实惠优质贴心的服务。指导各地整合利用好现有资源、现有设施场地、现有物流网络、现有信息平台,尊重群众意愿,探索各具特色、方便有效的助餐服务方式。特别要聚焦高龄、独居特殊困难老年人等刚需人群,实施分类补贴,不搞一个标准,不搞相互攀比,重点加强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助餐保障,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
三是加强助餐服务的政策支持。指导各地重点厘清政府、家庭、个人责任,突出政府“助”的功能,细化完善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建设补贴、运营补贴政策,做到精准施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放老年助餐消费券、食品消费券。鼓励村集体收入用于本村老年人助餐服务。省级对公建民营的老年助餐服务场所给予建设补贴。对各类老年助餐场所根据提供服务的情况,发放运营补助。同时,加强税费优惠、房租减免、金融扶持、场地支持、人力支持,推动老年助餐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号召和鼓励公益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志愿者广泛参与,为老年助餐提供便利和支持。希望我们媒体朋友,对于老年助餐多关心、多关注、多支持、多报道和监督,让我们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大公报记者:全省中小学校教室灯光照明改造将纳入2025年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请问改造的标准是什么?
省教育厅副厅长 单联成: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要求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近几年,我们积极采取有效举措,不断加大我省学校近视防控工作力度,构建完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体系,持续推进近视防控工作走深走实,取得了积极成效。
为进一步贯彻全省“两会”精神,推进我省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聚焦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省教育厅全面实施“教室灯光照明改造工程”,对照国家标准,对全省中小学校尚未达标的教室实施灯光照明改造,确保全部教室达到照明标准。
省教育厅将严格按照国家技术标准的照度、炫光、频闪、显色指数、色温、蓝光等核心技术指标要求,结合实地调研、专家论证情况,设计制定改造项目实施方案。并会同有关部门严格督导检查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委托权威机构高标准组织验收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中小学教室灯光照明改造项目,尽最大努力保护学生视力健康。
借此机会,我们也呼吁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控制儿童青少年视屏类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增加户外体育锻炼活动时间,共同构筑起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坚固防线,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光明的成长环境。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请问省体育局还有哪些举措能助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省体育局副局长 曲永凯: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下一步,吉林省体育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体育局局长会议、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省“两会”精神,多办人民满意的体育实事,发挥体育赛事活动的“吸睛”和“引流”作用,稳步推进体育强省建设。
一是完善全民健身政策体系。2025年,将进一步健全全民健身制度,参照国家全民健身相关标准制度,推进我省全民健身相关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参照国家《全民健身条例》修改颁布情况,适时启动《吉林省全民健身条例》修改完善工作;参考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2026—2030年)》,开展《吉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6—2030年)》研究编制工作。
二是深入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参考我省“十百千万”赛事活动体系,夯实“健康吉林·爽动盛夏”和“健康吉林·乐动冰雪”两大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全民健身线上活动,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线上线下互补、贯穿全年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2024年,全年累计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2300场次,重点打造中国·吉林龙舟邀请赛、中国·吉林边境森林马拉松系列赛、全国气排球精英邀请赛、中国·吉林省体育舞蹈公开赛、吉林省社区运动会、“羽你同行”吉林省羽毛球公开赛、敦化国际冬泳邀请赛、延边冰雪汽车拉力赛等十大品牌赛事。2025年,将进一步夯实“十百千万”赛事活动体系,丰富赛事活动供给,促进“体育+”文化、旅游、美食、娱乐、节庆、商务等多业态融合发展。
三是加大科学健身供给。持续完善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体系,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将科学健身指导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基层全民健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定期在社区、公园和健身广场等地开展义务指导活动。按照“降低准入门槛、扩大队伍数量,重发挥作用、提服务质量,分级分类管理、释放基层活力”的思路,广泛开展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加大农村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的女性比例。
长春日报记者:“为1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被纳入了2025年全省民生实事任务,请问在组织落实上将采取哪些举措?
省残联副理事长 张振英:
为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是一项免费面向残疾人的服务项目,它是根据不同类别残疾人的特点和需求,对残疾人家庭出入口、卫生间、厨房等进行有针对性地改造,或安装配备有助于消除居家障碍,提高生活品质的设施、设备。我们将采取以下几方面举措推动此项民生实事落实。
一是立足需求,做好统筹谋划。我们将聚焦城乡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际,因地制宜推进无障碍改造工作。实地摸底调查,在全面掌握残疾人家庭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残疾人的身体状况、生活自主情况、家庭居住环境等等,科学制定和完善改造方案和目录清单。
二是坚持原则,强化精准施策。根据不同类别残疾人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按照“一户一策”原则,比如为肢体残疾人家庭进行出入口平整、卫生间防滑改造,为听力残疾人配备闪光门铃、闪光热水壶,为盲人配备读屏软件、语音电饭煲电磁炉,为精神、智力残疾人家庭安装智能摄像头、购置密码刀具箱等等适用于不同类别残疾人家庭的改造内容,精准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
三是加强监督,确保工作成效。我们将加强对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及时掌握全省各地工作进展情况,适时赴基层进行现场调研指导。完善工作档案,对“无障碍改造数据库”进行抽查并督促整改,实现数据核查常态化、制度化,确保改造工作公开、透明、高效运行。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我省还将启动《吉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修订工作,积极探索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制度+服务”式的改革举措,加快形成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信息通畅、体验舒适的无障碍环境,帮助残疾人更加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
吉林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增加医疗资源,优化区域城乡布局,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请问我省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政策?目前这些政策取得了哪些实质的效果?
省卫健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 高占东:
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始终将患者“所需、所想、所求”作为全省卫生工作的方向,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体验方面下功夫、出实招。全年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满足群众看病需求。制定印发了《吉林省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工作方案》,进一步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和基层流动,推动专家下沉,提升服务能力;推动服务下沉,提升就医可及。我们在全省范围内,组织36家城市三级医院、23家城市二级医院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陆路边境县、少数民族聚居县、医疗服务能力薄弱县等在内的41个县级医院、113个有帮扶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成了对口下沉帮扶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工作,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省、市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自2024年10月工作开展以来,三个月时间,全省累计下沉帮扶医务人员5178人次,开展巡回医疗服务1465次,累计服务患者26.7万人次。
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便捷就医,改善群众就医体验。2024年,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中医药管理局,围绕门诊就医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在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了医疗质量服务能力再提升行动,提出包括“一次就诊只挂一次号”、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老年人就诊绿色通道、门诊“一站式”服务等在内的20项便捷服务举措,把全面改善群众实际感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截至目前,在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中,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和设置老年人优先就诊绿色通道,配置轮椅、老花镜等必要设施的机构达到了100%,开展门诊“一站式”服务的机构达89%;全省符合检验结果互认标准的机构增加至271家,影像检查结果互认标准的机构增加至180家,超声检查结果互认机构增加至132家;307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一次就诊只挂一次号服务”,累计服务人次285.5万人次,免除门诊挂号费用约2652.91万元。各项与群众就医感受密切度高的服务举措在全省大力推广,让人民群众切实看到了新变化,得到了真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