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的重要文章作出过“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的深刻论断。红色资源的珍贵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历史光辉,更在于当下依然能带给我们思考和精神滋养。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我们要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方面下功夫,更好发挥革命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
革命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创造的。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所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及其成果。传承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生再造和凝聚升华,并在革命实践中得到熔铸的革命文化,既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历史的高度文化凝聚,也是中国精神在革命年代的主要表现形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要深刻领会“使革命文化成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的深刻意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正确认识和辩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厚植文化底色,凝聚红色力量,彰显革命文化育人价值。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植根中国实践,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使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文化育人合力,把青年一代培养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奋进者。
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并强化其教育功能。度之往事,验之来事。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形式,对于在新征程上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有着重要意义。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进行科学保护,开展系统研究,打造精品展陈,充分展示革命文化的民族特性和时代特色,展现共产党人捍卫祖国、维护国家尊严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强化红色资源教育功能,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重要教材,不断引导青少年明确人生价值、筑牢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引导他们从小在心里树立红色理想,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并担当时代重任。
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革命文化、红色资源是独特的文化资源、人文资源和教育资源,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功能,对青年一代的思想和行为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具有明显的大众传播属性。近年来,一大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红色主题诗歌影视文学创作等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并传播革命精神、革命文化,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营造了浓厚的革命文化氛围。要进一步按照青少年认知特点,设计优质教育活动,强化“红色体验”教育,丰富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一方面,注重理论实践并行,通过参观红色文化基地、聆听红色革命故事、组织红色观影活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开辟网络阵地和自学自讲平台等,激发青少年对革命文化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在红色体验中探究革命文化的发展脉络,厚植文化底蕴,感悟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强化历史担当,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让革命文化更加具有映照现实、远观未来的力量,让红色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让“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转化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积极行动,切实在青少年中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东北师范大学 王一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