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AQI

  • 轻度污染
  • 中度污染
  • 重度污染
  • 严重污染

2024-12-22来源:

产业强,县域兴。

县域作为支撑国家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的物理空间,也是新质生产力探索与培育、推广与发展、布局与壮大的载体。

不过,如何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推动县域产业资源实现高质量“变现”,是摆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层面的一道难题。

难在哪?难在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双辽市正尝试走上一条利用自然资源和政策优势、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新途径,从而打造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透视双辽市将产业资源高质量“变现”的探索之旅,或许可以为县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风、光如何更好利用?

厚积薄发,优势叠加

双辽市的村屯间,遍野耸立的风力发电机、一望无际的太阳能电池板,绘就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

这样的风景在我省并不鲜见,尤其在西部县域更是寻常。但双辽市的新能源产业不仅起步更早,且当下仍具有独特的“叠加优势”。

大唐吉林瑞丰双辽风电场,数百台风力发电机轻轻转动叶片,洁白的外观整齐划一。但在内行人眼中,它们却有明显差别。

双辽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于铁东表示,不同区域的风力发电机有“大”有“小”,叶片长度也不尽相同。这代表着它们并非同期建设,发电功率也并不一致,有些设备代差已达10年以上。

“这里最早的风力发电机组2006年并网,功率仅0.85兆瓦,已接近设备更新年限。而现在的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一般是6兆瓦,甚至能达到10兆瓦。”于铁东认为,这表明双辽市在享受多年新能源“红利”后,还将随着设备逐步更新,开拓更大空间。

时至今日,风、光资源利用早已不仅是“并网卖电”,而是牵动着绿色化工、航空等更广阔的产业空间。作为我省最早布局新能源产业的县域之一,双辽市对此谋划也同样超前。

11月12日,国家能源集团双辽电厂660兆瓦煤电机组扩建项目取得省发改委核准批复。该项目符合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配套风电绿色发展等产业政策,建成后可提供可靠电源支撑,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仅隔一天,11月13日,双辽市“风光绿色氢醇制航空煤油”一体化示范项目获备案。项目计划总投资逾46亿元,预计2027年10月竣工,将建设制氢能力1000Nm^3/h碱液电解槽80套,年产氢气3.5万吨、可持续航空燃料9.2万吨。

“全省唯一的县级绿电园区、全省最大的火力发电机组,都在双辽市。我们也是省内最早谋划‘风光火一体化’的县市。”于铁东说,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优势互补,将为双辽发展绿色工业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硅砂“富矿”如何价值升级?

产业向新,技术迭代

硅砂,是玻璃制品的重要原材料。双辽市硅砂探明储量达9亿吨,是世界上四大富矿之一,且粒度、平均细度和均匀率居世界前列。

“坐拥‘富矿’,不代表能一步登天。硅砂要做成玻璃制品才能‘变现’,但这就面临加工能力、技术水平、产品附加值、区位条件等诸多门槛。”双辽市工信局副局长张宝祥介绍,当地相关企业大多生产建筑玻璃,近年来虽然产业规模有所提升,但产品价值却仍属中低端,利润也越来越薄。

而今,这一现状随着吉林迎新玻璃有限公司“一窑三线”项目落地,迎来巨大改变。

总长近一公里的厂房内,3条生产线并列,不同玻璃制品在传送带上流水般“倾泻”。机械手高效运作,分割、拣选、包装……

在3条生产线的开端,是一座日融化量达1300吨的玻璃熔窑,液化的硅砂闪耀岩浆般的光芒,诠释着工业之美。在终端,一片片玻璃走下不同产线,有了“新身份”,成为光伏玻璃盖板、汽车玻璃、电子玻璃。

这壮观的场景,把双辽玻璃产业提升到新高度。

“这是国内最先进的‘一窑三线’玻璃生产线之一,也是我们企业投资最大的升级改造项目。”公司企业管理部副部长白伟涛说,“凭此,这里将成为全省最大的玻璃生产基地。”

吉林迎新玻璃有限公司隶属河北迎新玻璃集团,2013年即扎根双辽市发展。2023年,当企业筹划设备升级改造时,双辽市领导班子主动拜访集团董事长赵士军,希望企业能借此机会形成高技术产品制造能力,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政企之间的诚挚沟通,对营商环境的长久信任,让企业坚定了做出“大手笔”的决心。2023年,迎新玻璃投资11.86亿元,建设“一窑三线”项目。随后,短短280多天即实现从开工到具备试生产能力,创造了行业纪录。

“一窑三线”带来的改变,不只是规模或效率。张宝祥说:“自此,双辽市能够生产出占据产业链高端地位、拥有更高附加值的玻璃制品,真正让我们能把好资源创出好价值。”

化工产业如何构建独有优势?

抓住机遇 力争“上游”

走进双辽昊华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装置排列有序,自动化车间秩序井然。这里的产品处于化工产业链最“上游”,是我省和邻省众多化工企业必需的基础原料。

双辽昊华化工有限公司的诞生,得益于当地有力把握政策机遇。该企业前身是中国化工集团旗下四平昊华化工有限公司,因地处四平市城市居民区,卫生防护距离不足,须退城进园、实施搬迁改造。彼时,中国化工集团放弃搬迁改造,省内无人承接,产能和装置即将转移至外省。

省委、省政府及四平市委、市政府提出,尽力将烧碱产能留在吉林、留在四平。为此,新成立的民营股份制企业——双辽昊华化工有限公司担起了重任。

在四平市与双辽市政府努力下,依托双辽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推动双辽昊华化工有限公司与四平昊华化工有限公司形成产能装置转移框架协议。自此,一条20万吨离子膜烧碱产业链落地双辽市。

2017年9月末,双辽昊华年产20万吨离子膜烧碱装置整体搬迁项目正式开工,建成了工艺先进、装备精良的智能化绿色工厂。2021年11月17日,项目一期一次试车成功,标志着全省最大基础化工原料生产基地投入运营。

“企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们的项目立项至今,一直受到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双辽昊华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籍明元回忆,当时由于企业距离市区较远,员工日常交通不便。双辽市相关部门得知后,数日内就为企业设立一条公交专线,让问题迎刃而解。

如今,企业正在筹划二期项目,计划总投资4.5亿元,项目达产后,企业总产值将达16.6亿元,利税3.1亿元。这将助力双辽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实现聚集化产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县之地谋求发展,往往面临人才、技术、资金的诸多掣肘,必然呼唤对有限资源的高质量利用。双辽市立足县域内外比较优势,通过提升产业技术含量提高产业韧性、推动产业空间重新布局、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应用新质生产力对特色产业进行创新升级,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样本。(赵广欣 华泰来)

返回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