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乡村冰雪旅游掠影
松江铺银,长白飞雪,冬日时节的吉林大地银装素裹。
“哇,雪,快看!”飞机还未落地,来自浙江的小朋友刘恒就扯着妈妈衣角迫不及待地说。这是她第一次和家人到吉林看雪。
和刘恒一样,冰雪对南方游客有种特殊的吸引力,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等待他们的是滑雪、温泉、漂流、美食,那将是一个别样的冰雪之旅。
近年来,在冰雪产业的带动下,冬季的吉林乡村变得热闹起来,冰雪资源、民俗文化、特色产业、乡愁情怀融合成了一个个冬季文旅“卖点”,让一处处乡村旅游打卡地蹿红。以前习惯“猫冬”的村民,如今笑称自己在“忙冬”。
端起冰雪“金饭碗”
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奶头山村被称为“长白山第一村”,原始自然的面貌、鸡鸣犬吠的农家生活、各有特色的冰雪项目,让游客在冰天雪地中乐不思蜀。特别是内有朝鲜族大炕、榻榻米的民宿,一到雪季就处于满房状态,部分项目需提前预约才能体验。
近年来,安图县委重视边境村发展,建立了边境村协调联动机制,开展特色民居改造、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奶头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陈等项目建设,将奶头山村打造成“长白山第一村”国家AA级风景区。随后,红色旅游配套工程、民俗历史文化展馆、乡村振兴研学基地、游客服务中心、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项目先后落地,景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
二道白河镇副镇长、奶头山村党支部书记金文表示,多年来,村里以“旅游+农业+科技+互联网”模式运营,和全国各地的500多家旅行社、各在线旅游平台合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去年,游客接待量达到31.5万人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29万元。
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纷纷端起“金饭碗”,吃上“旅游饭”:有人开办民宿、农家乐,有人养殖“溜达”鸡、鸭、鹅,也有人在家门口摆摊卖起特色小吃、民俗工艺小物件……共同绘就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幸福生活新图景。
冰雪小村万象新
正月里,永吉县北大湖镇南沟村喜庆热闹。
南沟村与北大湖滑雪场山水相依,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导下,近年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时,村民们只是开饭店、做民宿,踏上“借雪生金”之路;而如今,南沟村已在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与雪场实现了优势互补,打造出了一座充满魅力的“冰雪小镇”。
在南沟村经营温馨雪营民宿的村民李秀霞,这个春节被温暖与感动包围着。她打开手机微信里一位四川小姑娘临行前的感言:“温馨雪营民宿是我来东北的第一站,它开启了我对东北的热爱,李阿姨一家的照顾,让我这个异乡人也有了家的归属感,未来的路都好像更加明亮了,我会记住大家的。”
这个雪季,许多年轻人为东北冰雪而来,小姑娘也是其中一员,她通过在李秀霞的民宿做义工解决食宿。春节期间,大家相聚于此。起初,小姑娘连春联上下联都分不清,经李秀霞耐心讲解,学会了贴春联;包饺子时,李秀霞又手把手地教,让她从手忙脚乱变得熟练。众人围坐分享生活的乐趣,年轻人的朝气蓬勃让这个小村庄在春节里收获了满满的温馨与欢乐。
据村党支部书记张增发介绍,近几年冰雪热,来这里的雪友越来越多,滑雪生意火爆,村里的冰雪旅游生意也蒸蒸日上。目前全村共有经营实体131家,带动周围农民就业400余人。
坐家门口把钱挣
“一年算下来,收入能到30多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付文亮望着室外纵横驰骋的雪地摩托满意地说。
他所在的抚松县东岗镇果松村,紧邻长白山度假区。守着“金山银山”不能错失商机,这几年,他与家人经营的雪地摩托、越野车生意火爆,雪季里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靠着位置优势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日子过得美滋滋。
东岗镇沿江村并不在景区附近,能把游客吸引过来下的是绣花功夫。
沿江村党支部书记于丽说,“这里冬天的雪美到了极致,令人陶醉,前些年我们村里的出租车司机、雪场服务员积极推介,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沿江村的发展得益于于丽这位“领头雁”。2016年沿江雪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于丽将原来的松散经营拢成“拳头”,吃、住、行、游、购、娱、体、学、研融为一体,开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变“民宅”为民宿。
“有党的好政策引领,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于丽说,如今,全村92户412口人都加入了合作社,成了旅游业、养殖业、种植业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农家乐、特色餐饮业遍地开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民收入大幅增加。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马鹿沟镇果园民俗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这里,游客不仅能体验特色朝鲜族饮食的制作,还能通过歌舞、民俗表演感受地道的朝鲜族风情。纷至沓来的游客,让村民守家待地把钱赚。
在广袤的吉林大地,一个个冰雪小村以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冰雪资源,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还促进了村民就业增收,实现了从“猫冬”到“借雪生金”的转身。未来,随着冰雪经济的持续升温,这些冰雪小村将继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毕玮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