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珲春市交出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空气优良天数占比98.9%,PM2.5浓度16微克/立方米;地表水国控断面全部达优,饮用水源100%达标;功能区噪声稳定达标。这组数据背后,是珲春市以“生态立市”战略为引领,通过“三个体系”建设构建的全域生态治理格局。
科技赋能蓝天保卫战
构建“天地空”监测网络:建成13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配备3台激光雷达扫描车,实时溯源污染源。针对秋冬季秸秆焚烧问题,启用无人机巡查系统,实现全域火点5分钟响应处置。
清洁能源革命:完成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清零,推广生物质集中供热面积达260万平方米。在重点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安装在线监测设备78套,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42%。
智慧交通治污:划定新能源车优先通行区,建设充电桩站32座,更新电动公交占比达85%。运用交通大数据优化信号灯配时,主干道机动车怠速排放减少30%。
流域协同治水新模式
跨境联防联控:与俄罗斯哈桑区建立图们江流域联合监测机制,共享6个断面水质数据,开展联合巡河12次,清理跨境漂浮物260吨。
水源地立体防护:老龙口水库实施三级防护工程,建成生态隔离带12公里,安装智能监控探头45个,开展水生生物修复,投放滤食性鱼类30万尾。
污水零直排攻坚:新建改造污水管网48公里,工业园区实现“一企一管”明管化改造。推广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达5000吨/日,惠及28个行政村。
生态修复系统工程
矿山疮疤治理:投入1.2亿元实施历史遗留矿山修复,采用微生物复绿技术恢复植被320公顷,建成矿山地质公园2处,年接待生态研学游客5万人次。
湿地生态银行:划定湿地保护红线126平方公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放湿地保护补贴1200万元。开展生态养殖试点,大雁湖湿地鸭稻共生面积突破5000亩。
生物多样性保护:布设红外相机120台,建立东北虎豹迁徙廊道3条,救护野生动物67只。设立珲春河原生鱼类保护区,实施增殖放流,细鳞鲑种群数量恢复至2万尾。
全民共治长效机制
生态积分制度:开发“生态珲春”APP,市民参与环保活动可兑换景区门票、公交卡等,累计注册用户超10万,解决环境问题2300余件。
环境责任保险:在重点行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28家企业参保,保额达4.6亿元,建立环境风险应急基金池。
生态文化培育:成立东北亚生态研究院,开设“自然课堂”进校园活动,创作生态题材剪纸、洞箫非遗作品56件,生态志愿者队伍突破2万人。
如今的珲春,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胜势。生态旅游收入连续三年增长超20%,绿色食品认证产品达87个。这座东北亚生态明珠,正以系统化治理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让“幸福不动产”持续增值,为边境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治理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