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一季度农林牧渔业生产形势观察
近日,我省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发布。数据显示,全省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65.17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分别同比增长5.7%、9.9%、4.4%和6.3%。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形势良好,结构愈加优化。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支撑有哪些?农业经济缘何连续三年实现首季“开门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省发挥“稳定器”“压舱石”的作用越发凸显。今年,我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锚定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随着气温转暖,各地陆续进入春耕时节。在永吉县万昌镇绿星米业育苗大棚内一派繁忙景象,半自动化育苗机高效运转,十几名村民分工协作,完成铺土、撒种、覆土等工序。
“今年,新引进的轨道式育苗机,通过自动化播种,大幅降低人力需求,缩短育苗周期,有效保障了秧苗质量。”绿星米业负责人王玉国高兴地表示,过去13个人的工作,现在3个人就能完成。
从“量足”向“质优”、从“保供”向“赋能”转型,年初以来,我省制定《2025年粮食增产工作施工图》,起草《吉林省2025年扩种大豆油料工作方案》,启动备春耕生产“一周双调度”机制,优选全省粮油主导品种90个、主推技术43项,优化补贴政策落实机制,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目前,全省农资货源充足、下摆顺畅,种子、化肥、农药基本到户,检修全部完成,部分早田已开始春播。”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张浩表示。
从行业看,畜牧业发展是第一产业实现加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一季度,牛出栏增长8.8%;羊、家禽出栏分别增长9.5%和1.4%。
作为通榆县农副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通榆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创新技术,持续推动屠宰行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延伸产业链条,全力冲刺首季“开门红”。
走进公司年屠宰量4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车间,机器轰鸣,流水线上工人们熟练地进行加工,日均屠宰量稳定在5000头以上,产能利用率较2024年提升了35%。
“一季度,公司屠宰加工生猪约33万头,实现产值5.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左右。”公司总经理陈磊自信满满地说,全年预计屠宰加工生猪100万头,实现产值16.5亿元。
让产业“牛”起来,农民“富”起来。今年,全省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一季度,肉牛屠宰量达到14.55万头,同比增长51.56%;梅花鹿饲养量达到79.6万只,同比增长2.8%;开展生猪养殖技术培训3532人次。全省畜牧业产值增速位居东北三省第一位。
特色才能带来效益,品牌才能占领市场。一季度,吉林粮食品牌继续深耕国内市场,吉林大米“白金名片”、吉林鲜食玉米“黄金名片”携手亮相第十四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进一步拓宽吉林优质粮食在南部地区的销售渠道。
走进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呈现一派繁忙景象。一棒棒金黄色的鲜食玉米在流水线上运转,分拣、清洗、蒸煮、运输……每一道环节都井然有序。
“一季度,农嫂公司生产形势比较向好,园区工厂两条生产线全力运转,日均产值可达98万元左右,2000多万穗的鲜食玉米从这里远销全球。”公司项目经理王小敏自豪地说,一季度整体产值同比增长20%。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稳步增长,带动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省农业农村厅政策与改革处工作人员表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今年,我省持续加大农民增收力度,出台“真金白银”的促增收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增收短板和突出问题,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全方位夯实农民增收基础。(闫虹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