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葡萄“串”起甜蜜生活
时间:2022-09-06 10:09 来源: 字体显示:大中小
从吉林市区向西南方向行进,只要四五十分钟的车程,就能抵达永吉县西阳镇马鞍山村。金秋时节,一座座温室大棚、一片片葡萄园里,玛瑙般晶莹的葡萄挂满枝头,就连空气里都荡漾着香甜的气息。
孟玉芬是村里最早大规模种植葡萄的果农之一。1989年,在绝大部分邻里乡亲还在种玉米的时候,她就慧眼识珠种起了葡萄。地处长白山北麓半山区的马鞍山村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光照强烈、昼夜温差明显,优越的小气候为葡萄提供了积累糖分的充足条件,也给孟玉芬和乡亲们带来了甜蜜的收获。
孟玉芬:“那时候苞米一斤1毛8分钱,葡萄的价格要比苞米贵上好几倍。第一年我种了四亩多地,卖了8000块钱。后来我就继续种。老百姓看我的葡萄卖上了好价钱,他们自然而然就跟着种了。”
孟玉芬至今都记得自己种出第一茬葡萄的情景。但是直到1997年、1998年左右,村里还在继续种植老品种,当时葡萄受气候影响不爱熟,还有一些经常得病,冬天雪小的时候就冻死了。
马鞍山村的葡萄产业几经沉浮,转机出现在2006年。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金永革本身也是葡萄种植大户,他记得,马鞍山村当年首次引进了“茉莉香”品种,并开始大面积种植。经过与公主岭市农科院的技术合作,“茉莉香”实现了无籽化,一举扭转了马鞍山葡萄在市场上的颓势。
金永革:“我们一开始就在附近的吉林、长春、哈尔滨卖,刚过了几天时间,客商就都来找这个葡萄。那时候种植规模没有现在这么大,葡萄都不够卖,往往是人一到市场,客商就把货订完了。当时我就想,种植葡萄的前景是非常好的。”
“茉莉香”的巨大成功,让金永革意识到求新求变的重要性。于是他决定自己研发新品种。金永革一下子拿出五亩地作为“试验田”,心想要是“赌”对了就能多赚点儿钱。
然而在2006年到2012年之间,这片地始终没有收入。金永革的家人几次三番想把葡萄砍掉,改种“茉莉香”——五亩地的“茉莉香”一年怎么也能收入十几、二十万元,但是金永革坚持没有砍。
经过反复试验,2012年,金永革终于成功了。新品种葡萄在背阴的地方也正常上色、上糖,果穗通红通红的像娃娃一样可爱,一斤就能卖到13块钱。金永革给这个新品种起了一个名字,叫“金红娃”。
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金永革敏锐地察觉到国家释放出的鼓励和支持的信号。乘着新品种热卖的“东风”,那一年冬天,西阳镇有了第一个主攻葡萄种植的家庭农场——永吉县西阳镇金家家庭农场。
金永革依托他的农场在全村普及“金红娃”品种,向乡亲们提供葡萄苗木和种植技术,也带领大家尝到了更大的甜头。
从2013年开始,“金红娃”和“茉莉香”卖到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果农每人每年能增收一万七八千元;2015年,葡萄又销售到了俄罗斯,一年下来能卖出几百万斤,市场反馈非常好。村里每年为俄罗斯供应当地特产的葡萄,一直持续到2020年。
作为和金永革一起投入新品种研发的“先驱者”,孟玉芬也把自家葡萄园一半的面积种上了“金红娃”,亩产能达到七八千斤。正当她干劲十足的时候,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
当时大家都在担心,疫情会不会影响葡萄销售?但孟玉芬很快发现,他们的担心似乎有些多余。
孟玉芬:“化肥和农药运不进村的时候,政府就派车来回对接,给我们送货;金永革书记还通过微信群指导老百姓,怎么栽种、怎么用药、怎么施肥。我们一开始都担心,外地客商在卖葡萄的时候进不来,但是后来看并没有什么影响。”
孟玉芬和果农们所看到的,只是当地政府工作成效的一部分。永吉县西阳镇纪委书记谢颖介绍,镇政府加大了扶持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建造了交易中心,修建扩建了村路、田间作业路7.5公里;在打造品牌形象方面,全村统一技术、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加大了宣传力度。
疫情期间,政府也是提前谋划,与交通、农业等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具备防疫条件的车辆“点对点”进村入棚,解决了葡萄专用肥“进城难”、成熟葡萄“出城难”等问题。
金家家庭农场是老百姓的另一个后盾。2021年,金永革为农场引进了磁化水设备,可以有效降解农药等残留、提高肥料的吸收效果、提升葡萄籽粒的品质。这样一来,葡萄能提前八到十天成熟,便于抢占市场先机。农场还义务指导周边农民种植,吸纳他们来农场打工。成功经验辐射葡萄种植户3000多户,间接带动葡萄种植、销售、运输人员超过万人。
近几年,不断有外省市的果农与金永革联系,向他取经。金永革也以此为契机,找到了宣传马鞍山葡萄的新途径。他连续多年牵头举办葡萄种植技术交流会,在分享新型种植技术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知名度。
在新的大环境下,孟玉芬也顺势而为,开辟了葡萄苗木的生意。她每年都要培育大约20万株葡萄苗,一部分自用,另一部分卖给当地或吉林周边的果农,最远销售到辽宁。在经营葡萄苗木的同时种植葡萄比单纯种葡萄的收入要高得多,也更有保障。
眼下,马鞍山村已经兴建葡萄大棚1400多栋,占地面积达到1680亩,另有大地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村里有400多户农民种上了葡萄,年产量1200多万斤,一年下来总体收入超过7000万元。马鞍山村也以葡萄种植为基础,多点开花发展起了其他特色产业。
谢颖:“马鞍山村发展了柞蚕养殖,一年收入可达400多万元;还有山黑猪养殖,一年纯收入能达到350万元左右;另外还有山羊养殖、肉牛养殖和果园,每年的纯收入加在一起将近300万元。各个产业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使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从9月上旬开始,马鞍山村西岭202国道旁的葡萄廊架都会变成当地果农售卖葡萄的市集,往来的人们纷纷驻足购买,热闹的场景可以一直持续到“十·一”前后。一些家庭农场和果园还搞起了农业观光旅游和生态采摘。眼下,马鞍山村已经成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全省闻名的葡萄种植专业村。
作为年收入超过70万元的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以及葡萄种植专业村的领路人,金永革又谋划起了新的蓝图。
金永革:“目前各地果农数量增加得非常快,东三省、包括南方的葡萄产量也非常大。为了让马鞍山葡萄卖得更好,一方面我们要从技术层面下功夫,多交流、多学习、多请专家;另一方面我们还准备申请绿色有机认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种植方式。”
孟玉芬今年已经56岁了。如今,她的侄子接过了她的“接力棒”,成了村里的葡萄销售代理人。一旦外地客商收购之后有剩余,他就会帮忙统一售卖。又是一年葡萄飘香时,看着侄子、以及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忙碌的身影,孟玉芬很是欣慰。
孟玉芬:“一些‘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都回村种葡萄了,我觉得非常高兴。自己这辈子没把种葡萄这件事做错,现在后继有人了。我觉得马鞍山村的葡萄还会继续种下去,肯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