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各地动态

繁花硕果日争新——喜看通化市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时间:2023-07-17 15:24 来源: 字体显示:

7月15日,一场中医药界的盛会——通化中医药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峰会暨中药质量标准技术交流大会在通化召开,参会的院士、专家为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真知灼见,形成智力支持,必将推动通化中医药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势头强劲的发展之路。

气象万千的长白山“藏天然之秘、蕴万古之灵”,以其独特资源禀赋,突显了通化市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通化市现已查明药物资源1133种,是中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有“中药材之乡”“东北药谷”之美誉,主要有人参、五味子、贝母、细辛、天麻、穿龙骨等20余种道地中药材。通化市是全国第一个“中国医药城”;通化医药高新区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以医药冠名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通化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国家第一批、吉林省唯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吉林省“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重点建设的“千亿级制造核心”。2022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7.9万亩,产量3.8万吨,实现产值132.9亿元。2023年,人参及中小药材等种植面积达49.5万亩,东北天南星、淫羊藿、穿地龙等3种中药材获批吉林省第三批长白山道地药材科技示范基地,总量达到8个,居全省前列;新申报“长白山人参”品牌原料基地2个(正在审批中),总量将达到92个,居全省第一位。

1995年,通化市确立了“通化医药城”建设发展战略,构建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建立产品优势为主体、以资源和科技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实施品牌战略,建设技术领先、品种新特、适应需要、质量精良、科学管理、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效益可观的医药经济体系,全力打造医药工业、医药商贸、医药物流、医药科研、医药教育、中药材基地、医药康复、医药文化协调发展的医药名城新格局。

2008年,国家命名通化市为“中国医药城”;2010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通化市“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13年,国务院批准通化医药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6年,通化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国际医药健康名城”的战略部署,确立了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医药、食品、旅游产业为支撑,实现医药生产、医疗服务、绿色食品、养生养老、休闲旅游、康复治疗等多个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基本形成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品牌文化链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成为闻名全国、辐射东北亚的生态环境品牌之地、健康产品生产和服务供给之地、人们追求健康的集聚之地。

201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通化市建设了全省首家旨在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院士工作站,先后举办7届长白山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邀请160余位国内外中医药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先后参加了“医药健康产业政策趋势论坛”“健康达沃斯-中医药与人类健康论坛”等22项论坛活动。先后建成国家、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各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医药专业中试中心2家、省级科技创新中心5家、省级科技创新战略联盟1家;先后与吉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等国内知名医药高校院所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高层互访、科技巡诊、互派干部挂职和人才培养等校企合作工作机制,推动东宝、金马、万通等20多家医药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对接张伯礼院士工作站对现有中药独家品种开展二次开发,推动海昆肾喜胶囊、复方丹蛭片等20余个中药大品种开展再研究,万通药业关黄母颗粒成为全省近4年唯一获批的国家中药新药。

近年来,通化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医药健康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5户,占全省医药健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7.6%;医药健康领域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5家,其中修正、东宝、万通3家企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内拥有医药类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最多的地级市。

新的时空方位,凸显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使命。做强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全市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冲刺千亿级经营规模三年行动的着力点,强力推动人参等中药材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标准化、数字化种植基地,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打造“通化人参”高端品牌;实施现有中药优势品种升级,全面提升中药饮片质量,支持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中药大品种开展二次开发,加快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化,巩固扩大产业规模。

责任编辑:吉林省农业农村厅_林天天[打 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