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各地动态

地好种 粮增产 景还美——红光村高标准农田的新农事

时间:2024-05-28 11:37 来源: 字体显示:

饮马河西岸,连绵的稻田环绕。得益于优质水源的灌溉,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的水稻种植远近闻名,享有“稻村”的美誉。

春争日,夏争时。22日,在红光村连片的稻田里,农机手驾驶着一台台插秧机畅快前行,所经之处土壤平整松软、沟渠纵横相连……不一会儿,绿油油的秧苗横成排、竖成列,拼接出一望无垠的高标准农田。

“机器化插秧、自动化运苗、网格化灌溉……高标准农田种起来特别简单,农机在田里来去自如,那叫一个痛快!”红光村党总支书记李在德告诉记者,今年春耕,他们村每天都会有近20台插秧机在田间作业,估计再有10多天时间,就能完成水稻插秧。去年,村里的276公顷水田,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打破田埂连片成田的传统模式,“现在俺们村只有‘一片田’”。

现状:小块“烧饼田”变身大片“高产田”

红光村的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稻田不再被分成小块的“烧饼田”,而是连成了大片的“高产田”;四周没有了泥泞的田埂,取而代之的是硬化的机耕路和水渠;农田里几乎看不到忙碌的身影,只有现代化农机有序作业;一些地块还建有鸭舍、投放螃蟹,种养结合节水、节肥、增效……很多人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原来水稻还可以这样种!

这正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改变。过去,红光村受困于传统耕作,仅有一个“稻村”的好名声,却没能通过水稻实现增收致富。种地效益较低,让全村八成以上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人都走空了,还谈啥发展?”这让不少村民深感困惑。这几年,红光村利用农业项目资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协调全村400多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与企业开展村企合作经营。

农田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水稻生产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红光村兴起的高标准农田新农事,让现代化水稻生产焕发新生机。

发展:从种到收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以前村里的土地分散,最小的仅有几分地,机械化设备无从下手,不仅延误农时,还种不出效益。”看着这片由小田合并起来的大田,李在德回忆说,“现在把地交给企业种,稻田连成了片,大块的有几十亩,小块的也有五六亩,单是把田埂打破、连片,种植面积一下就多了几百亩。”通过实施“田、土、水、路、电、网”等高标准农田综合性建设,红光村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并荣获“全国水田工程机械化示范村”称号。

建设高标准农田,释放规模效应,农民和企业成了最大受益者。宽敞的田间路更方便农机进地,标准的田块更适合机耕作业,正指挥农机作业的合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喜阳介绍说,统一育苗、整地、种植、植保、收割……高标准农田更有利于实现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作业,作业效率提高30%以上。在保证土地承包权、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为农民提供全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企业的参与为红光村的水稻种植带来了全新理念。在建设完成的高标准农田里,企业完成了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双重“转调”,物联网监测设备、农业监测系统等一应俱全,对稻田实时智能监控。春天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夏天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化肥农药减量,秋收后养地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如今,红光村的水稻不仅连年丰收,还打造出了绿色有机大米的特色品牌。目前,全村水稻年产量达400多万斤,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融合:深挖农耕文化 扮靓美丽乡村

高标准农田不仅种出了优质水稻,更“种出”了观光农业的新路径。在稻田边种植鲜花,修建栈道、观景平台和景观小品,观光的游客可以走进稻田看稻田画、闻稻香味、听蛙鸣声……与稻田诗情画意相呼应,红光村在高标准农田里修建了一座稻田公园,并把这里打造成一处“网红”景点。

“今年,我们将打造以‘九台贡米 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稻田画,扮靓美丽乡村,活跃地方经济。”九台区龙嘉街道相关负责人张惜茗说,现在多家旅行社已经把红光村纳入旅游行程,旺季时日均接待游客近千人。他们还创新推出了研学游项目,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体验式课程。

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农田建设搞上去了,红光村致富走对了路。全村的耕地整合到一起,粮食产量提高10%、肥料利用率提高2%、灌溉效率提高7%,李在德把地里的账算得精细,但“稻田成风景”这笔账却是他没想到的,“配合稻田风光,深挖农耕文化,现在村里还建设了村史馆和九台稻米产业展览馆供游客参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吉林省农业农村厅_林天天[打 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