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各地动态

新风扬 产业兴 乡村美——来自双辽市柳条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4-06-16 14:57 来源: 字体显示:

乡镇名片

双辽市柳条乡地处松辽腹地、辽水之滨,总面积146.57平方千米,总人口16462 人,下辖15个行政村、1个社区、37个自然屯,先后被评为全省文明村镇、全省综合行政执法示范乡、2022年度四平市优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

这是一片承载希望的热土,也是一处宜居宜业的福地,这里沃野千里,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地。

一个个美丽乡村喜焕新颜、一条条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一张张质朴笑脸竞相绽放……初夏时节,行走在双辽市柳条乡,空气清新、生机盎然,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正在广袤原野上徐徐铺展。

文明实践,多彩活动入民心

文明是村庄最美的“底色”,也是最靓丽的“名片”。柳条乡的振兴之路,离不开乡风文明建设的引领。

走进柳条乡政府院内,仿佛置身于和谐宜居的新时代画卷中,院内环境绿意盎然,树木与鲜花交相辉映。引人注目的文化长廊,张贴着36条文明用语,不仅美化了环境,更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文明信息,让文化浸润百姓心田。

美丽的环境中,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格外醒目。实践所室内,30余名志愿者正为迎接“2024双辽乡村(森林)马拉松”排练快闪舞蹈,现场氛围热烈。工作人员介绍,作为全乡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实践所承载着传播文明、引领风尚的重要使命。通过组织各类文明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升了整个乡镇的文明程度。

近年来,柳条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主阵地,切实发挥阵地平台作用,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积极发挥“文明实践”的作用。

健全组织机构。柳条乡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的领导体系,形成了“1+16+N”文明实践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实现乡村全覆盖。坚持“五有”标准,锚定“一核双驱四阵八同心”工作任务,打造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文化服务、体育健康、科技创新五大功能区,形成全域性覆盖、多功能并存、全天候开放的文明实践阵地体系。

挖掘特色平台。依托文体站、农家书屋、村文化广场、乡村两级卫生院(室)、便民服务中心等机构,结合移风易俗、“扫黄打非”等工作,用好法治宣传平台、网络媒体平台,让政策、科技、文化等直达基层。

强化队伍建设。组建理论宣讲、“扫黄打非”、普法宣传、生态绿色环保、卫生健康、文化体育、爱心帮扶、网络文明、移风易俗、退役军人10支志愿服务队,着力打造思想宣传入心、公益帮扶暖心,惠民阵地聚心的文明实践新格局。

弘扬新风志愿服务。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利用道德银行“小积分”撬动乡村“大文明”,有效劝导大操大办10件,余事不办196件;融合“扫黄打非”工作,引导群众健康阅读;结合“学习雷锋精神”活动,带动形成“人人争做志愿者,人人都是志愿者”的热烈氛围,将文明实践润乡风落到实处。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我们有效利用文体站、文明实践广场等场地,结合群众兴趣爱好,组织开展广场舞文艺汇演、书法绘画创作、农民趣味运动会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志愿服务96次,16个村级(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累计开展活动1500余次。今后,我们将继续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文明之花’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柳条乡党委书记于忠国说。

一城文明风,满目幸福景。如今,柳条乡文明新风正徐徐吹来,为推动乡村振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肉牛振兴,产业兴旺谱新篇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

柳条乡依托当地优质的秸秆资源优势,紧紧抓住“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建设机遇,全局谋划肉牛养殖全产业链,不仅有效利用秸秆资源,还为养殖户节约成本,形成“废弃物资源化”的良性产业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良好局面。

夯实肉牛产业基础,柳条乡积极推行“放母还犊”养殖模式,为农户打开致富之门。

“哞、哞、哞……”走进利园生态养殖场,远远地便听到此起彼伏的牛叫声。在宽敞的标准化牛舍中,一头头膘肥体壮、皮色油亮的安格斯(澳系)黑牛悠闲地晒着太阳。

这些安格斯(澳系)黑牛“漂洋过海”来到这里,黑色无角,体躯矮而结实,肉质好,出肉率高,托起了村民的致富梦。

“利园生态养殖场占地面积1.7万多平方米,待建约2000平方米。在政府的扶持下,我们打造了‘放母还犊’模式,辐射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养牛致富。”利园生态养殖场负责人杨晓东介绍,养殖场为养殖户提供饲养的圈舍、TMR拌料机、撒料车、清粪车。饲养户每头牛交2000元押金,母牛生产后,养殖场再以每头9500元价格回购牛犊。大母牛下完两头牛犊,视为合同期满,饲养户需将大母牛归还养殖场,同时养殖场返还押金。这种放母还犊、保底回收的方式,让当地很多农户当起了“牛老板”。

“借助乡村振兴政策,我们积极推行‘放母还犊’养殖模式,夯实肉牛产业基础,辐射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养牛致富。同时,立足秸秆优势,变废为宝,作为饲料喂养母牛,有效降低养殖成本。”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涛说,柳条乡将发展肉牛养殖作为主导产业,把肉牛养殖和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棚膜经济,共享发展富村民

“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红利。”这是柳条乡一直以来的追求。

“我们立足本地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方向,把棚膜经济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全力打造温室棚膜基地,促进产业增效、集体增值、群众增收,以特色产业推动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王涛说。

走进厚俗村的蔬菜种植基地,40栋蔬菜大棚在夏日的朝阳中整齐排列,大棚内青翠欲滴的黄瓜、豆角等蔬菜格外诱人,菜农正忙着采收、分拣、装车。

“这些大棚是由13户村民自筹资金建设,由村里集中管理。2023年,40栋蔬菜大棚全部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一年可种植蔬菜两茬。”厚俗村党总支书记侯建忠介绍说,大棚蔬菜陆续成熟上市,为周边农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每天有30多人来此务工,工人在这里工作既可以学习到蔬菜的种植管理技术,又能增加家庭收入。

“我是本村村民,家里有4公顷地,农闲过来打工,不耽误家里种地,从合作社建立起我就在这务工,主要负责采摘蔬菜、田间管理等,每小时12元,去年在合作社赚了4万元左右,加上家里土地收益,一年能赚10万元。”村民侯平笑着说。

厚俗村一直将发展棚膜经济作为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自蔬菜大棚投入使用以来,每栋蔬菜大棚年平均带动劳动力300余人次,解决了本村及周边村普通劳动力和部分脱贫劳动力1.2万人次的就业问题,平均每人增收3万元左右。

今年以来,厚俗村以“党支部+合作+农户”的产业模式,进一步整合蔬菜产业种植面积,已经形成“化零为整”的规模化种植。

一方好山水,振兴正当时。生机盎然的厚俗村,只是柳条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小小缩影。如今,在柳条乡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产业更旺了,村子更美了,村民更富了。乡党委、乡政府信心满满,正在奋力谱写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吉林省农业农村厅_丁晓云1[打 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