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北区:大棚撑起“致富伞” 蔬果种出“幸福花”
时间:2025-02-18 09:57 来源: 字体显示:大中小
紫水晶般的葡萄、香甜多汁的草莓、香气扑鼻的香菜、圆润饱满的西红柿……初春的暖阳,透过大棚映照在各类果蔬上,一栋栋连方成片的种植大棚生机盎然,棚膜经济已成为洮北经济发展中一道亮丽美景,点亮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一年来,洮北区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为导向,紧紧围绕“寒地、黑土、天蓝、水绿”生态资源优势,在“四季”增收上做文章,把数九隆冬变成满园春色,把棚膜经济打造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富民产业。
蔬菜供给能力实现新提升
产业发展是助农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去年入冬以来,洮北区因地制宜发展冬季农业,积极鼓励种植户种植反季蔬菜、水果,不仅优化了冬季农业的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还让群众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之路,把农闲时间变成了增收致富的农忙时间。
洮北区将棚膜经济作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给予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从资金补贴、土地流转到技术指导,为棚膜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截至目前,洮北区棚膜蔬菜生产面积达19.23万亩,年产量7.87亿公斤,棚室达到11790栋,面积10662亩,产量达到0.69亿公斤。新建棚室166栋、166亩,全市休闲采摘园区发展到31个,采摘温室近2760栋。采摘品种包括草莓、蓝莓、西红柿、黄瓜等各类果蔬,其中通过休闲采摘、会员配送等方式销售量占总产量的60%以上。
开创棚膜经济发展新模式
“春种夏管秋收冬闲”,曾经是东北农民的传统生活写照。如今,洮北各地一改农闲时节“猫冬”的旧习俗,温棚变成致富棚,鼓起村民金色“钱袋子”,一栋栋大棚就是一个个“聚宝盆”,所到之处皆是热闹的农业生产场景。
青山镇黎明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棚膜经济,采取“村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运作,其建设的大棚根据公司的要求,进行订单种植和规范化管理,确保棚膜生产的蔬菜绿色有机健康的同时,做到了销路稳定。通过这种模式,共建93栋日光棚,分季度进行种植果蔬,解决本村多人的就业问题。
室外冰天雪地,棚内温暖如春。走进德顺蒙古族乡城四家子村城四果蔬专业合作社,一座座建设标准的温室大棚成方连片、排列有序;一棵棵藤蔓攀长的蔬菜秧苗吐绿含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瓜菜清香……“以前种玉米年收入屈指可数,改为大棚种植西瓜、西红柿、豆角后,每栋棚收入万元以上,过去想都不敢想。”谈起现在的生活,德顺蒙古族乡城四家子村城四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满面笑容地说。
城四果蔬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品种、标准、技术、品牌、销售“五统一”,种植反季节蔬菜、瓜果,让“春提前,秋延后,冬吃鲜”。大棚里出棚的蔬菜鲜翠欲滴,瓜果飘香绿意浓,农民看之欣喜,干劲倍增,精心种植,科学管理保证蔬菜品质有机达标。
蔬菜销出去,品牌树起来,村民富起来。每栋大棚每年能种植两茬菜,促进农民家门口就业机制,实现了经济收益稳增长。
多措并举发展棚膜经济
洮北区鼓励提档扩大规模建设棚膜园区,2024年,全区新增标准棚室870亩,成立了由专业讲师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组,各乡镇同步成立服务队,深入蔬菜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共开展培训48场次,培训1000余人次。统筹整合资金,坚持涉农资金利用集约化原则,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乡(镇)等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等政策,用好、用活、用到位。
棚膜产业旺,百姓餐桌丰。洮北区采取多种措施,引导、鼓励农户发展设施农业,把棚膜经济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破口,也让更多的果蔬等特色产品实现了反季化、本地化,将“冷资源”变成了“热经济”,帮助农民增收,丰富市民“菜篮子”,实现了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