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各地动态

传统“大棚村” 做到“千万级”——舒兰市朝阳镇新旭村棚膜经济发展见闻

时间:2025-04-23 13:57 来源: 字体显示:

记者刚走出大棚,看到杨占林骑着小电动三轮车,载着秧苗来到大棚基地补栽。黝黑的脸庞,一顶小棉帽,深色的棉服,从外表很难看出这是一个坐拥十几栋大棚的农民。记者和他聊了不一会,他又要骑着小车赶赴下一栋大棚了。

3月下旬,记者来到舒兰市朝阳镇新旭村,走进杨占林的蔬菜大棚,每条垄上两排黄瓜苗青翠欲滴,水流通过管道滴滴滋养着绿苗,地膜也已经盖好了,另一边是还没盖上的小拱棚膜。新旭村党支部书记王树文说,早在20世纪70年代,新旭村就开始盖大棚种菜。那时候,大棚的骨架还是木质的,覆膜还是玻璃的。2007年左右,在政策的支持下,才陆续改成铁棚。

走进大棚10多分钟,记者就开始出汗。“过几天你再来,你头上那层膜都盖完了,会更热。”得益于新旭村的几十名农技师,这几年新旭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棚改造——增加中棚膜。加完中棚膜后,会在蔬菜上面形成地膜、小拱棚、中棚膜、大棚“四膜覆盖”的模式,这样蔬菜会收获更多热量,成熟得也更快。

“为什么这么着急让蔬菜成熟呢?”王树文说:“因为我们要抢早。”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过去,一根黄瓜块八毛钱,农民们觉得不错,但随着物流和保鲜技术的不断发展,外地蔬菜对本地蔬菜价格的冲击太大,他们需要抓住外地蔬菜在本地上市前这段时间销售,本地菜销售价格才理想。在他心里,最理想的蔬菜是生活在日光大棚里。因此,今年,新旭村申请了80万元资金,新建4栋日光温室大棚,以此带动村民建温室。“光靠嘴说,可信度不高,村民看你挣钱了,人家才敢跟你干,我们村集体得带好这个头。”

棚里属实有些热,聊着聊着记者便走出大棚,刚好遇到前来补栽的杨占林。“我们的菜从滴灌浇水,覆膜升温,施有机肥,再到物理防虫,全程都是精细化管理,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操作标准,我的菜,城里商超都认。”他一边栽苗,一边和记者叨咕着。这几年,杨占林的大棚里也增加了中棚膜,最冷的时候,棚内温度稳定在20℃左右,这为幼苗提供了绝佳生长环境。的确,这边棚里的黄瓜绿油油,那边棚里的西红柿已经开花了。

杨占林的这份“较真”换来了市场的认可。他的蔬菜直供舒兰市各大超市。“抢早”的蔬菜主要用来供商超销售,当季的蔬菜有的则通过采摘园销售,旺季时,他的采摘园日均接待游客超百人。

最初,像杨占林这样的种植户多是“单打独斗”,大棚规模小、技术粗放,收益并不稳定。近年来,在政策引导、技术培训、产销对接等措施的作用下,蔬菜的销售市场越来越好。村里成立了舒兰市朝阳川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追月鲜师”商标,还让蔬菜搭上电商这列“致富快车”,棚膜经济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电商化发展。

随着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新旭村年产蔬菜超过500万公斤,年收入达1500万元,这吸引了朝阳镇90多户加入棚膜种植行列。朝阳镇也形成了总面积超20万平方米的大棚基地,基地有温室155栋、大棚324栋,带动就业超500人,种植品种从传统叶菜扩展到茄果类、瓜类等高附加值品类,形成“春提早、秋延后”的错峰供应模式,新旭村用大棚实实在在“扣”出了富民强村的产业。

责任编辑:吉林省农业农村厅_林天天[打 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