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作进展

用科技之笔绘就春耕美丽画卷——吉林农业大学专家团服务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记事

时间:2024-06-04 10:22 来源: 字体显示:

一年之计在于春,抢抓农时不误春。5月9日,松花江春波荡漾,来自十里八村的村民,一大早齐聚安图县淫羊藿科技小院,等候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张永刚对淫羊藿种植技术进行现场指导。专家带着新品种、新技术,为农民送上科技兴农“大礼包”,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我省新一年仓满廪实,吉林农业大学早行动、早部署,成立了由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景圣担任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和学校主要领导为顾问,分管科技工作副校长为团长, 200余名专家组成的科技备耕专家服务团,涵盖大田种植、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畜禽养殖、园艺特产、中药材产业、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业信息化、农业政策管理等10个工作组,校长杜锐做科技助力农业生产动员讲话,保障各项工作任务有序落细落实。

吉林农业大学紧紧围绕我省“千亿斤粮食工程”“黑土地保护”、助力 “千万头肉牛”工程,“十大产业集群”建设等乡村振兴工作任务,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与科研优势,主动作为,尽快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用良法,探寻“致富密码”

“公鹿进入生茸期之后,要根据它的生长周期合理地搭配好饲料。其中精饲与粗饲的比例要严格控制好,一般蛋白质饲料比例要保持在35%左右。饲喂时要定时定量,不可有过大波动,否则对公鹿生长会造成影响。人工饲养鹿,要确保鹿能够时刻保持旺盛的食欲,防止出现堆草堆料现象,或者是产生拒食厌食行为。”

“精饲料主要是在公鹿生茸期进行饲喂,要注意根据品种及饲养数量等进行合理搭配。不可单一或是偏施某种精粗饲料,导致公鹿生长比例失调,影响生茸量。精饲料主要以玉米、豆粕等食物为主,配合适量的麦麸、大豆等。从生茸期一直到收茸期都是要饲喂的。粗饲料就是常用的饲料,要根据品种及饲喂时间等控制好饲喂量。早上饲喂,马鹿控制在2.5千克左右,梅花鹿可降低1.5千克左右。中午公鹿食量较大,马鹿需要4.5千克,梅花鹿需要2.5千克左右。晚上则需要在中午的基础上增加1千克左右。”

“进入生茸期之后要根据公鹿的年龄进行分群饲养,在公鹿脱角的时候,要保持舍内安静,要经常打扫鹿舍,为公鹿营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有的养殖户直接来到梅花鹿科技小院,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张加力针对他们提出关于小鹿照料、大鹿喂养的问题,给出建议。

“小鹿生下来一定要吃几天牛初乳,把它的胃撑大,之后再吃母乳,不但长得快,还不爱生病。”

“这个季节如果给梅花鹿喂得饲料多,消化不掉,会出现酸中毒,要及时用药。”

养殖户林万春对记者说:“我一有时间就来听张老师讲课,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小问题也能自己解决了。”

直播告一段落,张加力又来到了双阳区鹿乡镇恒麒麟鹿业养殖繁育基地,查看梅花鹿的养殖情况。养殖繁育基地负责人徐成龙说:“刚开始养鹿时,我没有经验,幸亏有张老师的帮助,让我的养殖繁育基地越做越大。”

开良方,让特色产业“长红”

乡村特色产业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吉林农业大学专家助推当地产业发展,帮助农民打好“特色产业”这张牌。

小小的食用菌如何成为富一方的致富产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帮手?这背后的技术支撑,离不开“菌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壮大木耳特色产业的有力引擎,以李玉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为核心,采取“科企联合”模式,持续开展黑木耳菌种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大力推广食用菌菌种繁育生产绿色种植模式,全省菌袋生产能力超过32亿袋,黑木耳优质率达到90%以上、产品例行检测合格率达到99.5%,全面构建“种源安全可靠,菌袋供给充足,产品质量优良”的产业发展体系。

为此,李玉院士走进白山市江源区,针对食用菌产业现状和发展“把脉”“开方”,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指引方向。

舒兰市是我省最大的白鹅养殖基地,为做大做强当地白鹅产业,5月8日,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孙永峰走进舒兰市白鹅科技小院进行现场指导,精准投送技术服务,稳定产出能力。

白鹅养殖在农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农户能够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实现家庭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养鹅产业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包括饲养管理、鹅肉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提高了农村就业率,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孙永峰从我省养鹅产业带、养殖品种选择、注意事项、如何控制死亡率和成活率,以及如何做好卫生防疫等方面给出了合理化建议。

同时,孙永峰还提醒养鹅户要加强市场营销,开拓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养殖效益。提倡科学养殖、环保养殖的理念,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避免污染和资源浪费,确保养殖过程健康、安全、可持续。只有在科学、环保理念的引领下,农民才能增收致富,养殖业才能稳健发展,才能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孙永峰的建言可谓是白鹅养殖的一剂良方,有效推动舒兰白鹅产业向高端、精致路线迈进,走出了一条“易推广、效益高”的产业新路。

破瓶颈,向技术要产量要效益

解决农业“卡脖子”问题,离不开专业技术。吉林农业大学“科技专家助春耕·乡村振兴有吉农”行动组织包括院士在内的顶级专家组成团队,以科技力量支撑产业发展,助力稳产保供和乡村振兴。

洮南市那金镇养殖户闫大龙在养殖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畜牧专家姜怀志来到闫大龙家,详细了解养殖现状,就肉羊养殖、引进良种杂交、常见疾病预防等进行指导,解答养殖过程中的困惑。

畜牧专家孙泽威就肉蛋鸡庭院养殖进行指导,鸡养殖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七月初,温度适宜,鸡雏发病率低,成活率高,庭院养殖的经济效益最佳。

园艺学院盆栽蓝莓庭院种植专家李亚楠博士就盆栽蓝莓庭院经济种植进行调研,她来到好田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调研盆栽蓝莓大棚场地并实地勘测水样,经检测水质可以盆栽蓝莓灌溉。

“专家走进田间地头来到咱们百姓身边,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科学种植养殖经验和防病方法,在专家的指导下,农户对种植养殖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对庭院经济养殖技能有了新的认识,对提高农民收入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为我们吃下了定心丸!” 那金镇好田村党支部书记姜旭波、第一书记苏立岩纷纷表示。

吉林农业大学建立常态化专家服务基层工作机制,组织专家下乡服务基层生产,支撑粮食丰产增收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开展“智汇春耕”的初心和意义。

责任编辑:吉林省农业农村厅_林天天[打 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