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改革引发热烈反响——
科技成果从“书面”到“市面”,是一场环环相扣的接力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作为“第一棒”至关重要。12月23日,由省科技厅等10部门共同起草的《吉林省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对外发布,聚焦职务科技成果不愿转、不敢转、不好转难题,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举措,在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迅速引发热烈反响。
提升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积极性与主动性
《实施方案》提出,全面铺开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赋予科研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更大自主权。
据省科技厅副厅长鲍成胜介绍,我省从2022年开始,先后遴选了两批共18家省属高校院所开展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次全面铺开改革工作,充分总结了此前的工作成效和经验做法,也顺应了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呼声。
长春工业大学作为我省首批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赋权制度、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尽职免责机制、负面清单制度以及赋权转化工作流程和决策机制等进行了详细界定,明确了科技成果的权属关系及转化路径,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发展空间和激励机制,强化了全过程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规定了最高达90%的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成果完成人和项目组成员。
“《实施方案》的出台,将显著提升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春工业大学科技园主任兼科研处副处长周涛说。在他看来,依托《实施方案》相关举措,科技成果转化将更加灵活、高效,使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人员收入与对成果转化的实际贡献相匹配。通过实打实的激励政策,快速提升科研单位的成果转化意愿和积极性,进一步推动科研单位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科技成果转化。
吉林农业大学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中心主任李有宝同样认为,《实施方案》在全省铺开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强化了成果转化导向,增强了科研人员的转化动力,必将推进更多科研人员关注科技成果转化。
让更多科研成果冲破束缚奔向市场
《实施方案》通过创新制度,全力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和藩篱。
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单位正职领导具有重要决策与组织推动作用。《实施方案》制定了激励科研单位正职领导的突破性举措,允许科研单位正职领导依规探索开展科技成果持股改革。
“目前,全国只有四川省开展了科研单位正职领导持股改革,且需经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我省是全国首个实行科研单位正职领导持股改革‘备案制’的省份,这是重大的突破性改革举措,将极大释放科研单位对转化科技成果的牵引和拉动效应。”省科技厅副厅长刘宝芳说。
周涛关注到《实施方案》的不少举措都旨在消除高校院所、科研单位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顾虑。例如,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就直击痛点。“国家设立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完成的职务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高校在转化时会担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实施方案》将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区别于一般性国有资产进行单列管理,充分赋予科研单位职务科技成果管理自主权与处置自主权,解决了想转不敢转的问题。”周涛说。
“《实施方案》的一系列举措,必将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我们将认真学习、解读,对标《实施方案》进一步修改相关制度,让更多科研成果奔向市场,创造价值。”李有宝说。
多种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的损失。我们有些科技成果之所以难以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主要原因是转化渠道不够畅通、科技成果承接主体能力不够。”刘宝芳说。
《实施方案》提出全面推动“先使用后付费”“差异化赋权”“权益让渡”“先投后股”四种转化模式,为职务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探索可行路径。
吉林省中农阳光数据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我省科教人文大省优势,与吉林农业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不久前,企业与吉林农业大学联合申报的“农业生产智能感知与决策新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得2024年度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四种转化模式的提出非常及时、解渴,为我们和高校科研院所进一步深入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供了更明晰的路径。”公司董事长赵明说。
吉林省建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郑岩坦言,过去,高校院所的成果转化受体制机制制约,存在想转不敢转、转化周期长、流程繁琐等许多阻碍和束缚。本次我省出台的《实施方案》针对性强,必将推动科技成果更快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高转化效率,更好地实现经济和社会价值。
“我们与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院所签署了合作协议,目前有多项科研成果正在转化。我们将充分把握《实施方案》带来的政策契机,继续与高校院所科研团队深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和推广。”郑岩说。(徐慕旗 张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