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头尾”共进做好增值文章系列报道之二
四月的吉林,春光遍野。
在龙井市牧乐延边黄牛试验站的标准化牛舍里,“哞哞”的牛叫声此起彼伏,一头头佩戴电子耳标的黄牛正悠闲地甩着尾巴,细细“品尝”面前精准配比的饲料……
“这是在记录个体生长数据,可以说,小小的电子耳标是它们独一无二的‘身份证’,牛的全生命周期清晰可见。”日前,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的畜牧专家走进龙井,延边大学动物科学系主任、教授高青山现场为大家科普耳标的用处。
有了科技助力,牛舍里的黄牛毛色光亮、膘肥体壮,惬意悠闲。牧乐延边黄牛试验站实现年出栏高端肉牛100头以上,其中A3级以上肉牛占比超60%,发展潜力巨大……
作为我国五大良种牛之一,延边黄牛养殖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延边州设立2000万元专项资金、105.3万元延边黄牛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发展规模化养殖。目前,全州有197个肉牛养殖专业村,同比增长27.1%,拥有1个国家级种公牛站、2个国家级延边牛保种场和2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构建起现代肉牛产业体系。2024年,全州肉牛存栏68.5万头,出栏19.5万头,同比分别增长2.6%和7.5%。
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做足做活“畜头肉尾”文章,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肉牛屠宰量实现翻番,由全国第十一位跃升至第五位。同时,带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县乡布局,激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活力细胞”。
在通化县英额布镇的通化有点牛牧业有限公司,监控画面上跳动的各类数字,可以帮助负责人王林实时掌握每头牛的生存数据。“系统会自动将所有的牛分类,健康状况、饲养情况一目了然。不像以前,经常忙得连牛产犊了都不知道。”
除了实时监测系统,智能牛舍里还配备了1小时完成500头牛草料搅拌的配料间;2分钟完成200头牛投喂的撒料机;24小时自动运作的恒温水槽……就像是介绍一件自己最满意的作品,王林说起牛舍配备的“高科技”,如数家珍。
“现在,养牛基地仅有7人就可以完成500多头牛的管理。实现更加精细化管理的同时,我还可以将更多人力协调至产业链其他环节,紧密配合,将企业做大做强。”
王林口中的产业链,是种养循环构建起的绿色农业生态链。
依托通化县丰禾农产品有限公司的鲜食玉米种植基地,构成集鲜食玉米种植、加工、秸秆收储、肉牛养殖屠宰、粪污有机还田为一体的完整绿色农牧闭环产业链,实现“绿色生态,循环再生”。
王林算了一笔“生态账”:“简单来说,就是玉米秸秆喂牛,牛粪肥田,田里再种玉米,真正实现了‘零废弃’。”
把特色做“特”,让优势更“优”。吉林大地上,延“链”强“链”的尝试远不止于此。
在白城市龙沼镇小虎牧业孵化场内,工人们正在小心翼翼地为鹅雏接种疫苗,以确保成活率,经过专业脱温后,第一时间送到养殖户手中。
“我们是专业孵化鹅雏、销售回收一条龙,目前孵化鹅雏37万只,又新装种蛋45万枚,实现年收入500万元,带动镇域内93户农户就业,实现农户年增收10万元。”总经理刘丽敏晒出成绩单,成就感满满。
近年来,龙沼镇鹅产业打造“孵化+育雏+养殖”的全链条生产体系,建立了稳定的种鹅产业基地,让养殖户融入产业发展的每一环,真正端上了“鹅饭碗”。
同样地处吉林西部的松原市乾安县,属农牧交错带,草牧业及秸秆资源丰富,农民素有养殖牛羊的传统,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近年来,乾安县肉羊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我省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养羊大县,尤其是自主培育的肉羊新品种“乾华肉用美利奴羊”“双乾肉羊”获得农业农村部认证,让乾安县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两个自主知识产权肉羊品种的县份。
目前,乾安县现代肉羊产业链逐步完善,初步构建起了“饲草料种植和加工—肉羊繁育养殖—活畜交易—屠宰加工—商贸流通”的现代肉羊产业体系,品牌效益显现。2023年,大布苏牛羊交易市场建成运营,日交易额稳定在500万元以上,补齐了乾安在肉羊交易方面的短板,可辐射东北、华北地区。
吉林大地,科技赋能、链条延伸,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肉牛、肉鹅、肉羊……一条条产业链串联起乡村振兴的脉动,书写着我省由粮食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新注脚。(张雅静 李铭 代黎黎 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