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探析之三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高铁转公交,东北师范大学大二学生陈烨从长春出发,最快只需1小时,就能吃上吉林市牛马行的饸饹面;
在辽源市,市民赵晴10点出发,驶过市区繁花盛开的大路,路过高速公路两侧的嫩绿青草,抵达长春万象城买下新包时,也不过正午时分……
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硬设施”,干脆利落地串联起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之间的资源、场景和设施,也温柔关照着都市圈中人们的美好幸福生活。
“突出一体化、同城化、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理念……”省委、省政府对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的规划部署具体入微。这些落实在纸面上、体现在建设中的布局,曾经、正在、即将为“圈”中的企业、人民带来变化。
从“硬连通”到“软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真正“圈”来了城市融合发展的新机遇。
从“连通”到“畅通”——
“一体化、同城化”的新路径
春日,草长莺飞,建设正当时。
长春都市圈西环高速项目02工区施工现场机械轰鸣,一派火热建设景象。今年年底,该项目路基工程预计将累计完成90%、桥涵工程累计完成90%、路面工程累计完成50%。
“交通、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硬连通’,将为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畅通‘大动脉’,这是都市圈建设的先行领域和基础支撑。”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放说。
如何能让“硬连通”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强化长春航空枢纽和铁路枢纽功能,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国家有部署,吉林有落实。
4月以来,省委书记黄强在全省多地调研时强调,高标准规划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坚持交通先行,尽快补齐短板,在“十五五”期间构建主要线路时速350公里、局部线路时速400公里的高铁网,加密长春到圈内城市车次,努力让交通更加快捷。
道路通,百业兴。
面对多项发展机遇叠加,长春把政策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传递出使命必达的信号——
依托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兴隆综合保税区、长春铁路综合货场,建设长春航空港、内陆港,打造面向东北亚的综合交通枢纽。
完善城市对外对内通道,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
一个个重大交通项目加快谋划推进,长春正在与周边城市共同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互联互通、运行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都市圈”,正呼之欲出。
从“连通”到“联动”——
“共建共享”的新框架
从机械“连通”走向高效“联动”,关键一招在于制度规则加快“软建设”。
“制度一致性是都市圈协同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区域与城市经济创新工程首席专家蔡之兵认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统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提高共建共享水平十分重要。
政策不同步、优质资源分布尚不均衡、中心城市对周边优质资源“虹吸效应”过于明显……放眼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仍有“硬骨头”待啃。
吉林,试图破题——
不久前,长春市联合吉林市创新推出“长吉通办”政务服务新模式,依托吉林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两地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域通办,解决两地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多头跑、多次跑”问题,79个事项纳入首批通办清单。这标志着长吉两市政务服务领域跨区域协同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都市圈内公共服务事业一体化发展,构建都市圈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合力保护好山脉、水脉、文脉和生态,让都市圈建设成果更好惠及群众。”4月26日,吉林省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召开。与会各方就完善规划编制、产业协作“建圈强链”、织密区域交通网络、水利项目整体谋划、生态共建共享等进行深入交流,提出意见建议,为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谋划再进一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深化。
“未来要共建公共服务优质生活圈,比如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跨区域共建共享,加快养老、托育、住房、就业等社会保障衔接等,让公共服务‘跟着人走’,增强市民在都市圈建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赵放说。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结合,意味着“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融合,则表达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后者才是长春现代化都市圈题中要义。
基础设施“硬连通”,规则机制“软建设”,要素流动更高效,最终目标是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区域市场一体化格局。
蔡之兵表示,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要素和资源市场统一、商品和服务市场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构建区域市场一体化格局、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的应有之义。
愿景如何实现?唯有改革。
今年4月,我省印发的《吉林省招商引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强化产业布局引导。结合各市(州)规划定位、主体功能、产业布局,研究制定具有吉林特色的‘6+5+N’现代化招商引资产业指导目录,作为各市(州)招商引资的基本参照和刚性指导”,并特别提出了“避免‘内卷式’竞争,防止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具体要求。
按照方案规划,自此以后,“圈”内的城市将在产业链上下游各司其职、联动配合,真正成为风雨同舟的袍泽兄弟,在区域融合发展中共享改革成果。
动真碰硬的改革,一定能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今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吉林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5年重点行动方案》,提出加大各类隐性准入壁垒排查力度,重点整治准入准营前置审批设置不合理不清晰、许可审批改为备案后“换汤不换药”、新经济领域准入标准滞后、公共服务领域存在垄断经营和“准入难营”、排斥外地企业和商品、限制公平竞争等问题,切实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
携手“出圈”,时不我待。
从“硬连通”到“软建设”,实现产业协作与制度创新的深度融合、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双向奔赴,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定能“圈”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未来。(祝伟 陶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