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AQI

  • 轻度污染
  • 中度污染
  • 重度污染
  • 严重污染

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势较好,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2025-07-25来源:

7月23日,我省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数据显示,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39.79亿元,同比增长4.3%,自2024年三季度以来均保持4.0%以上的增速。

农业是我省的最大优势,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半年,全省一产增加值365.57亿元,同比增长4.3%,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从行业看,牛肉产量同比增长8.7%,羊肉产量增长6.4%,畜牧业发展是第一产业实现加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作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优势主产区,吉林丰富的玉米及秸秆为畜牧养殖提供了重要的饲料来源,构建起“畜粮互促、农牧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

走进长春皓月集团全封闭式肉牛屠宰加工生产车间参观通道,透过防护玻璃,无菌车间整洁干净,一个个被吊起的全牛肉在现代化流水线上依次移动,着装严密的工人按照出产标准将牛肉分割成上脑、眼肉、西冷等多种牛肉产品。

“公司始终在肉牛屠宰加工领域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引进先进生产线的同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肉牛年屠宰量达到100万头,肉羊达到200万头,2024年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皓月集团吉林中心工厂主任孙志双说。

让产业“牛”起来,农民“富”起来。年初以来,我省坚持从三产切入,做优做强市场营销环节,激活二产屠宰加工业扩量提质,带动一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务实推动肉牛产业由单一养殖业向种养一体农牧双循环转变、由传统的分链经营向现代的全产业链并进转变、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农业科技创新成为保障粮食增产的重要支撑。在粮食生产方面,今年,我省以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坚持稳面积、提单产、增品质、强科技综合施策,力争正常年景下总产达到880亿斤,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眼下正值夏管关键期,是农作物生长旺季。在梨树县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玉米大田里,一排排玉米长势喜人。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抢抓晴好天气,在连片的示范生产单元内开展无人机植保等田间管护工作。

“现在看玉米长势特别好,特别壮实。多年来,合作社一直采用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以100公顷土地连片为单元,进行标准化生产,粮食增产的同时,经营成本下降5%以上。”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说。

随着种子、耕地、农机基础进一步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今年,我省落实绿色高产高效、单产提升工程等11类粮食生产政策,投入资金175亿元。全省新增优良品种推广面积680万亩,达到3574万亩,实施“水肥一体化+密植”技术1000万亩以上、“一喷多促”等防病虫促增产技术3500万亩、绿色防控技术120万亩以上,打造“吨粮田”示范区100万亩。

端牢“中国饭碗”,夯实大国粮仓。“据农情调度,目前,全省玉米、大豆、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长势均好于上年。”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工作人员张硕说。

与此同时,渔业生产也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上半年,全产业链产值144.2亿元,同比增长76.3%,达到去年全年产值的70%。

“今年,我省印发《吉林省生态渔业倍增计划行动方案》,统筹资金1.04亿元,支持冷水鱼养殖、虾蟹苗种、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加工等10方面85个项目建设。前郭县国家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通过评审。三倍体虹鳟苗种项目于4月初首批试生产,繁育鱼卵40万粒。”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王永煜说。

特色才能带来效益,品牌才能占领市场。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人参综合产值同比增长26.5%,木耳、灵芝、桑黄、杏鲍菇等特色菌类规模同比增长10%。

在汪清县鸡冠乡大北沟村百万袋黑木耳摆栽基地,圆柱状的菌袋一串串整齐地悬吊在棚架上,肥嘟嘟的黑木耳从菌袋四周的小孔中探出头来,长势喜人。

“如今,合作社黑木耳产业蓬勃发展,栽培木耳菌包200余万个,年纯收入300万元左右。”作为当地黑木耳种植带头人,皮肤黝黑的红鸡冠黑木耳合作社理事长林岩说话时眼里闪着光。

今年,通过持续推进23个林特产业示范县和9个龙头企业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带动经济林、林下参、食用菌等产业加快发展,上半年林业产值增速10.2%,实现双位数增长。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稳步增长,带动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35元,同比增长5.8%。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今年,全省促进农民增收30项任务措施落地见效,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增收短板和突出问题,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省农业农村厅政策与改革处工作人员张德朋表示。(闫虹瑾)

返回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