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AQI

  • 轻度污染
  • 中度污染
  • 重度污染
  • 严重污染

——我省农文旅融合发展背后的新质生产力探秘

2025-07-25来源:

从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的氿遇山居民宿群到珲春防川村帝王蟹的暂养池,从延边博物馆的“触魔墙”到光东村稻田上空的缆车……

沃土之上,山水之间,一条跨越千里的调研路线,勾勒出吉林大地农文旅融合的蓬勃韵律,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生动诠释。

一条东行之路 两种奋斗图景

凌晨4点,珲春市防川村的帝王蟹暂养车间已灯火通明。182个水池氤氲着白雾,俄罗斯远洋捕捞船运来的帝王蟹在恒温海水中挥舞巨螯。这些生猛海产暂养净化后,将被发往北京、上海的高端餐桌。工作人员擦拭着雾气蒸腾的镜片说道:“暂养技术的突破让帝王蟹存活率提升30%,‘珲字号’冰海鲜品牌正在打响。”除了帝王蟹,在“一眼望三国”的防川村,时时歌舞翩跹、鼓点激越,生态与文化和谐互动,让这个曾经的边陲小村,成功转型为旅游名村。同时,作为吉林省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通道,如今珲春已成为俄罗斯帝王蟹进入中国的“黄金通道”。

在距此千里之外的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氿遇山居民宿群的飞檐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村党总支书记赵世龙站在由闲置农房改造的民宿前介绍:“闲房变客房、农民变老板、无业变就业——这就是我们的‘三变’密码。”村民刁秀云推开民宿木窗,晨光洒向氿遇山居的青瓦白墙。这位曾经的农妇如今身着整洁制服,正为城市游客准备乡村特色早餐。

一条东行之路,两种奋斗图景,共同编织着吉林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崭新叙事。

黑土地上的科技破壁

当“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永吉县卓远农业植物工厂时,震撼在无声中蔓延。智能温室里,番茄藤蔓沿垂直吊蔓系统攀至6米高空,滴灌系统精准输送营养液,传感器实时监测着2000多项环境参数。隔壁温泉水产养殖区循环系统汩汩作响,“三只虾”和“三条鱼”在恒温环境中悠然游弋,构建起“养殖+观光+垂钓”的融合链条。“无土栽培实现全年无休生产,年产能600吨。”董事长李崇冬指向全自动生产线。这座科技集成度很高的植物工厂,将传统农业彻底重构为工业化流程。

科技赋能悄然重塑农业基因。走进汪清县桃源小木耳生产基地,智能AGV叉车穿梭于三级菌包车间,高温灭菌柜精确控制121℃杀菌温度。总经理高旷轻抚黝黑的木耳:“露天地培变成立体工厂,土地利用率提升5倍,品质更纯净。”30余项专利支撑的智能生产体系,让木耳杂菌率趋近于零。“每袋菌包从拌料到培养全流程数字化。”副总经理孙森点击控制屏,参数曲线跃然眼前。

三产融合的乘数效应

松花湖度假区的彩虹滑道在7月阳光下分外耀眼。总经理赵兰菊见证着这里从“雪场冬眠”到四季沸腾的蜕变:“冬季雪道变夏季越野跑道,50条雪道衍生出20余种山地玩法。”“上青山”系列IP激活沉睡资源:花海露营派对周末人流逾3000人,凯乐石越野赛吸引5000名跑者奔赴林间。冰雪圣地向全季度假区的华丽转身,2023年夏,58%游客来自长春,撬动周边民宿收入2.1亿元——如今已成长春都市圈跃动的“中央花园”。

融合的魔力在光东村更为具象。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踏过的田埂旁,如今架起观光缆车。光东村党支部书记金宪在稻浪间细数变迁:“‘吗西达’大米品牌溢价超30%,稻田小火车、朝鲜族民宿等业态更让村集体收入十年增长13倍。”就在这里,45间朝鲜族特色民宿与171公顷有机稻田相映成趣,一二三产的界限在此消融。

文化在创新中奔涌

延边博物馆的“触魔墙”前,孩子们指尖轻触屏幕,渤海国时期的“卢城之稻”三维模型徐徐旋转。副馆长许家强凝视着数字化展陈:“让文物开口说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有生命力。”据了解,今年,红领巾讲解员们已在这里累计服务观众60万人次,文化认同开始在童声的讲述中生根发芽。

沿着文化的脉络一路向前,珲春东北亚跨境电商产业园则将文化交融推向更高维度。在4.5万平方米的国际商品城内,韩国美妆与俄罗斯巧克力同柜陈列,网红直播间里中俄主播接力推介商品。“智能云仓日均发单两万件,贸易额从2018年4300万元跃至去年66.5亿元。”产业园负责人语气中透着自豪。当跨境商品沿着“珲春-扎鲁比诺-宁波”航线销往全球,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数字贸易引来多方瞩目。

向东!新质生产力的地理表达

从长春马鞍山村的共享民宿到珲春防川村的帝王蟹暂养池,这条1000多里的东行路线,恰是新质生产力在吉林的生动落点:在卓远农业的物联网大棚里,传感器替代了农人的经验;在汪清木耳的智能车间,算法优化着千年种植技艺;在松花湖的山地赛道,冰雪资源裂变出四季动能;在珲春跨境电商的云仓中,地理边界被数字通道消弭。

当防川村实现24小时供水管网全覆盖,当光东村农民年收入站上2.4万元新高,新质生产力不再是抽象概念。它具象为村民手机里的民宿订单,工厂控制屏上的数据流,以及帝王蟹暂养池蒸腾的蓬勃热气。

向东,1000里!一场科技引领的变革正在这片黑土地上热情奔涌,农文旅深度融合,正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在吉林大地上书写着一例例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样本。

向东,1000里!从长春马鞍山村一路向东,抵近珲春国门,在稻田、民宿和绿水青山之间,在植物工厂、博物馆与边寨之间,触摸吉林农文旅融合背后新质生产力的强劲脉搏,此时突然发现,这条东行之路的尽头,正是传统农业大省破界突围的壮阔未来。(任胜章 闫虹瑾)

返回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