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第十五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开幕之际
当伊朗人艾哈德回味着3吨地毯在展会上一售而空的喜悦时,俄罗斯商人叶夫根尼正把装满饼干和咖啡的集装箱送上中欧班列、运往中国。同一时间,胡日勒沙带队从中国采购的现代化装备,正在蒙古国的煤矿上机声隆隆地运转……
这些开放共赢故事的发生,都有赖于同一个平台:中国—东北亚博览会。
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由东北亚区域六国共同参与并面向全球开放的国际性综合博览会,中国—东北亚博览会自创办至今已历经20年。
8月27日至31日,由商务部、贸促会、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携手东北亚 开放赢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大幕拉开。
迎客:将吉林的美好“和盘托出”
长白山林海莽莽,松花江碧水汤汤,查干湖鱼腾细浪,海兰江畔稻花飘香……8月,吉林最美的时节之一,白山松水喜迎宾朋。
最新数据显示,本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14个省区市拟派副省级领导带队参会,24位国外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驻华使节确认出席,345位重要嘉宾、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27个省区市的1.4万余名客商确认到会。
贵客千里万里奔赴,吉林实心实意欢迎。
本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在展览设计上,突出“4+2”框架,分别为现代化产业馆、开放合作馆、新消费新服务馆、国际及港澳台商品馆四大主题展馆以及人参·梅花鹿专区、“食尚东博·品味吉林”吉菜文化体验专区两大特色展区。在活动设计上,突出“1+14”矩阵,“1”大主体活动:涵盖开幕式、巡馆等四个环节,齐聚各国政要,凝聚合作共识;“14”项主题活动:涵盖东北亚地方合作圆桌会议、俄罗斯商务日、中日氢能产业对接会、中韩经贸交流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交流会等区域合作、经贸交流、人文交往、产业对接活动,搭建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交流平台。
吉林诚意,不止于此。
本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首次选址在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是去年刚刚投入使用的现代化“城市会客厅”,拥有先进的智能导览系统、5G全覆盖的展区环境和便捷的交通接驳网络,中心以空中平台连接湿地公园,与生态景观形成良好互动,优质的会展体验,优异的服务保障,优美的参观环境,不仅是长春会展业的新地标,更是正在建设中的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的缩影。
互通:让发展机遇惠及周边
本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是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召开后,第一个面向东北亚地区举办的重要经贸活动,以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为理念方针。
如何凝聚发展共识?本届博览会期间,东北亚五国政府高级别官员以及相关国家驻华使节、国际组织和机构代表将参会,着力搭建东北亚地区高层协调沟通渠道。此外,大会期间,将举办东北亚地方合作圆桌会议、大图们倡议东北亚产业园区对话会等经贸活动,并在展览展示区设立开放合作主题馆,推动东北亚各国共享资源、分享机遇、优享成果。
怎样创造合作契机?本届博览会重点打造了现代化产业馆,将举办俄罗斯商务日、中日氢能产业对接会、中韩(吉林)经贸交流会等活动,深化新能源、大健康、汽车等产业技术交流与项目对接,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创新搭建多元交流平台,设立国际及港澳台特色商品馆、人参·梅花鹿专区、吉菜文化体验区等特色人文展区,进一步增进民间文化交往、深化多元文化交流、推动区域人文融合。
怎样体现消费促进?今年的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期间,特别设立新消费新服务馆,强化“以展促贸”功能定位,预计吸引30余个国家和地区参展,以新技术、新创意带动新消费,以高品质产品与服务创造有效需求,为区域消费市场注入强劲动能……
新生:在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吉林是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的“老树”能不能抽出新枝,牵动着各方关切。吉林向“新”而行,方向在哪里?路径是什么?本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试图给出回答。
此次我省首次设立“现代化产业馆”,汇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与专精特新企业,突出展示传统产业焕新样本。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汇聚“吉林制造”领先产品,全面展示传统支柱产业通过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实现高端突破的示范案例。
展会期间,我省将聚焦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等突破方向,集中展示一批全球前沿技术成果,聚焦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汇聚众多顶尖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多元创新主体,全方位展现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此外,作为重要的投资贸易平台,本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设计了一系列专业丰富的招商引资活动,向外界释放出吉林省开放合作信号。
本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我省更加注重以会促投,更加注重产业项目对接,更加注重招商引资方式转变,招商活动由“大”转“精”、内容由“丰”转“深”、服务由“前”转“全”、效果由“多”转“实”,凡此种种,皆成为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先声。
20年寒暑,过往岁月中,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为推动东北亚各国高层对话,开展面向世界的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与投资洽谈,促进各国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今,嘉宾已至,盛会再启。站在新起点,我们播种了新的希望、期待着新的合作,也展望着更加美好的未来。(陶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