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实践述评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是必争之高地。
“十四五”以来,我省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全面振兴和吉林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为吉林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疾风劲,长卷舒。在“十四五”收官之际,一幅壮阔的创新图景已然显现——
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创新资源加速整合,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科技成果硕果累累……改革破局的魄力与创新赋能的活力交融,凝聚成科技创新驱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之势。
创新引领新征程 夯基筑台固根基
千帆竞发,科技为先。“十四五”伊始,科技创新便作为国家发展规划的“重头戏”,层层压实责任、环环衔接推进。
处于振兴发展关键期的吉林,如何突破动能转换“瓶颈”,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答案清晰且坚定:科技创新是关键引擎。为此,我省“十四五”规划立足省情实际,对创新发展作出全面系统布局:《吉林省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十四五”期间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精准落子,既为创新路径划定清晰坐标,更彰显我省以创新破局、以科技赋能的坚定决心。
2021年末,吉林在东北率先获批建设创新型省份,这不仅让我省落实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蓝图有了旗帜性抓手,更成为老工业基地厚积薄发、重塑发展优势的时代机遇,为全省创新实践按下了“加速键”。
获批建设创新型省份后,我省迅速行动,立即出台《关于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随后召开人才工作暨创新型省份建设大会,以高位统筹明确实施路径、细化工作举措。
在此基础上,五年来我省持续发力完善政策体系,修订《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吉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夯实制度根基;出台《吉林省科技创新生态优化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五力提升”目标……从科技成果评价到区域创新布局,从创新平台建设到产业发展赋能,从科技投入保障到人才活力激发,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不断筑牢,覆盖全链条的政策矩阵相继落地,让创新有方向、有支撑、有动力。这种系统谋划、精准施策的智慧,正是我省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屡结硕果的核心密码。
五年奋楫,重山已渡。吉林的创新实践不仅交出亮眼答卷,更印证了一个深刻道理: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从来不是对过往发展路径的简单复制,而是以科技创新为笔,对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的重新书写和全面重塑。数据正是这份答卷最直观的注脚——
“十四五”时期,我省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跃升8位;2020至202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从159.5亿元增至231.7亿元;2024年,有效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107户,较2020年增长64.6%,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更是实现545.8%的爆发式增长。
如今,吉林正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牵引,逐步打破传统产业路径依赖,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随着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吉林科技创新已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为实现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教“势能”变“动能” 立足优势育新机
对我省而言,“十四五”时期不仅是产业转型的攻坚期,更是释放人文科教大省优势、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关键期。
如何将“资源势能”精准转化为“发展动能”,成为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对此,我省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将资源精准投向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这种靶向攻关的思路,让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十四五”期间,我省先后部署碳纤维、智能制造、一汽自主创新等重大科技专项26个,启动实施氢能驱动城际市域列车、光电材料及器件等聚力攻坚专项12个,不仅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更催生出时速400公里的CR450BF动车组样车、“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全球首例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等“吉林智造”的标杆成果。而这背后,正是我省锚定重大需求精准发力的科技创新逻辑。
如果说关键技术攻关是“点上突破”,那么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就是“面上支撑”。它们既是汇聚人才、技术、资金的“强磁场”,更是孕育原始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策源地”与“加速器”。基于此,“十四五”期间,我省加大力度推进平台建设,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多层次平台体系——
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成为对接国家战略的“桥头堡”;长白山、三江、吉光3个省实验室,聚焦优势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省科技创新研究院、省氢能产业综合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产学研用”无缝衔接;更值得关注的是,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获批,为吉林打造东北亚开放创新枢纽、创新创业生态样板和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提供了核心载体,让科技创新有了更广阔的“试验田”。
科技创新链条的串联、产业升级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靠人才支撑。为此,我省启动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旨在构建“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引领产业—产业反哺科技”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衔接不紧密的问题。
双向选派机制让1163名“科创专员”入企,111名“产业教授”进校,实现了“技术”与“市场”精准对接;“长白英才计划”选拔出354名(个)优秀人才(团队),打造“顶尖智囊”队伍;“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让1977名科技特派员、50支专家团队扎根田间,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在科技创新的版图中,企业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更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战场”。“十四五”时期,我省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一系列惠企政策“松绑赋能”——
“破茧成蝶”专项行动助力中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R&D投入引导计划降低企业创新成本;“雏鹰、瞪羚、独角兽”梯度培育体系为不同阶段科技企业提供精准支持——目前已认定雏鹰企业121户、瞪羚企业237户、独角兽企业1户,形成了“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创新格局。
从关键技术攻关到高能级平台建设,从人才队伍培育到企业主体地位强化,我省正以科技创新为纽带,将人文科教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实践证明,只要锚定科技创新核心,就能突破动能转换“瓶颈”,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双链融合强内核 协同并进开新局
俯瞰广袤的吉林大地,从生产车间到田间地头,科技正深入渗透进产业血脉——
智能工厂里,机械臂与数字孪生系统协同作业,推动传统制造华丽蝶变;无人农场中,北斗导航赋能智慧农机精准耕作,前沿技术守护着沃土丰收;科技小院内,高校科研人员、研究生扎根乡村,与农民、企业“零距离”助力乡村振兴;新能源领域,“风光”资源持续转化为“绿色”动力;新材料赛道,碳纤维技术突破让细如发丝的原丝可以力承千钧,为高端装备锻造筋骨……
从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到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十四五”时期,吉林以科技创新为产业升级按下“快进键”、为经济增长打造“新引擎”。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不仅让实验室的“科技之花”结出了产业的“经济之果”,更重构了产业竞争的底层逻辑——从“拼资源、拼规模”转向“拼技术、拼创新”,为产业升级装上智慧之翼。
过去,高校院所成果常因脱离产业需求“纸上谈兵”,企业技术难题也难寻解决方案。为此,我省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常态化开展路演、交流分享沙龙、“双走进”、圆桌会议等活动,让科研人员带着专利“跑市场”,企业家带着需求“找技术”,彻底打通双方沟通渠道。
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是激活科技成果转化活力的核心抓手。我省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改革,推出赋权、转化模式、管理、市场化转化机制4方面12条改革措施,精准破解“不愿转”“不敢转”“不好转”的痛点;同时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布局概念验证中心、中试中心,培育技术经理人,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转化服务链条,为创新成果转化配备“专业管家”。
科技创新不是“单兵作战”,而是“产学研用”协同发力的“集团军作战”。为此,我省聚焦优势产业,推动头部企业牵头组建15个紧密型科技创新联合体,将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拧成“一股绳”,目前已落地投产50项科技成果,创造超10亿元的经济效益。针对科技创新“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我省将7支分散的创业类政府投资基金整合为省级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建立科技部门参与投资决策机制,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松江潮涌,奋楫笃行。吉林将以创新为帆、实干为桨,持续书写全面振兴的时代新篇。(徐慕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