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AQI

  • 轻度污染
  • 中度污染
  • 重度污染
  • 严重污染

“十四五”期间,我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绿色发展打造全新优势——

2025-11-05来源:

当2025年进入最后一季,“十四五”即将圆满收官。

“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壮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构建体现吉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对吉林的殷切期望,也是振兴发展的行动指南。

从P3级生物实验室内的研发攻关,到智能机器人走入生产车间;从我省西部的“风”“光”资源转化为发展红利,到冰天雪地换来“金山银山”的产业变现……

回望“十四五”,吉林以“破立并举”的勇气,硬生生蹚出了一条“老树发新芽、新枝成森林”的产业跃迁之路。

白山松水之间,一场深刻的产业体系变革,是吉林对振兴之问的答卷,也是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的底气。

传统产业“转”出新跃变

要守牢吉林的实体经济根基,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必不可少。

正因此,吉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承接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又要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十四五”期间,吉林为汽车、化工、纺织、医药、装备、食品、原材料等“老底子”做了“脱胎换骨”的大手术——

这两年,汽车产业的两个重大项目由蓝图变为现实,取得关键成果。

奥迪一汽新能源项目,总投资358亿元,是奥迪在中国首个专门生产纯电动车型的生产基地。今年8月,首款产品Q6L e-tron系列车型正式上市。项目供应商50%规划在30公里半径内,吸引众多零部件头部企业落地长春。

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由中国一汽与比亚迪共同打造,总投资180亿元,按三期45吉瓦时产能规划,每期建设15吉瓦时,一期已于2024年2月投产,成为东北地区首个汽车动力电池工厂。

如今,吉林省纺织业不仅能织出人们的衣衫,也能织出“黑色的黄金”。

2024年至今,吉林化纤T700、T800碳纤维产品稳定生产,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5%以上。企业碳纤维原丝和碳丝产能均居国内第一,也是国内最大的风电领域碳纤维拉挤板生产基地和无人机碳纤维结构件加工生产基地。

有“工业之母”之称的化工产业,也摆脱了传统发展模式桎梏,向新蝶变。

今年8月,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核心装置——年产120万吨乙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至此,吉林石化乙烯总产能跃升至190万吨/年,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将有力带动下游高端材料、有机化工等产业链升级。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吉林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过去五年间,一个个传统产业实现了华丽转身,新旧动能转换悄然而至,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多元支撑。

聚力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是重中之重。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围绕产业链谋划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这是一场关乎吉林创新未来的宏阔布局。

而今,布局中的诸多落子,以令人惊异的速度转化为实效。

群星在轨,长守苍穹。吉林的“新”力量在天上——

从一箭4星到一箭41星,长光卫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成为全球重要的航天遥感信息来源。“新星”带动了一条“星光璀璨”的产业链,我省700多家上下游企业构成产业集群,共同开启“星辰大海”的全新未来。

一日千里,天涯比邻。吉林的“新”力量在地上—— 

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上,中车长客研制的国内首辆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亮相,最高运营时速达600公里。随着高端智能高速列车产品的不断推出,中车长客成为高速、安全、智能的代名词,助力中国高铁逐步从全国走向世界。

创新力量不只改变着经济面貌,也在改变着人民的健康质量。

在创新体系支撑下,我省优势产业实现能级跃迁,建成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化学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四大板块产业格局。

长春生物所P3实验室和P3车间成功通过国家部委审核认证;

全省累计获中药批准文号12889个,位居全国第一;

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1类创新药——伏欣奇拜单抗,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参与乃至引领产业重点创新领域,让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未来产业加速孵化。仅在2024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210.2亿元,高于全国同比增速3.8%;转化科技成果360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41亿元。

探索创新途径、挖掘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动能、释放创新活力。面向未来,具有吉林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将持续为吉林振兴发展实现新突破注入动能。

绿色发展引领动能焕新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由之路。

我省西部是国内风能、太阳能资源最优越的区域之一。白山松水之间,绿能涌动,“风”“光”无限。

两个“全球最大”的绿色项目,就在这片9230平方公里的西部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上——

7月26日,全球最大规模的一次性投产绿色合成氨单体项目——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正式投产,每年可制取绿氢3.2万吨,绿氨18万吨;

全球体量最大的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松原市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即将迎来投产。该项目总投资296亿元,规划分期建设3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置,以及年产80万吨绿色合成氨和绿色甲醇装置,成为吉林省构建“中国北方氢谷”战略的核心引擎。

新能源不仅给传统能源供给带来了新突破,更带动了一系列新产业落地吉林,百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发展,成功打造“绿电”“绿氢”产业链。

吉林实现“双碳”目标的坚定决心,也推动着传统能源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2023年8月,中国第一桶“零碳原油”在松原市诞生。吉林油田建成投运亚洲最大陆上采油平台集群零碳示范区,通过使用风力、光伏等新能源电力取代传统煤炭电力,最终实现产出“零碳”原油产品。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化工转型升级项目减产油品每年263万吨,增产化工品约每年280万吨,实现“减油增化”“减油增特”。

与此同时,我省基础设施也正在向绿色、智慧转型。截至目前,全省各类充电桩保有量突破10万个,全省天然气城市应急储气能力达6600万立方米。

乘势而上,再启新程。构建吉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展现的是把握规律的战略定力,更是攻坚克难的实干担当。面向“十五五”,吉林重塑自身竞争优势,谋划高质量发展的“吉林方案”,让传统产业根基更稳、新兴引擎动能更足,朝着更广阔的天地奋力前行。(华泰来)

返回手机端